翻译
荔枝的美名传遍席间,时令鲜果令人称颂;久别之后,还有谁记得它的色泽与芬芳?
它的叶子如同杨梅,在氤氲的雾雨中生长;花朵则像卢橘(柑橘类),傲然挺立于风霜之中。
我常常怜爱莼菜配盐豉的清淡滋味,却也愿意为这蜜渍荔支放下矜持,甘愿与葡萄争胜,压过美酒佳酿。
回望往事,尘土飞扬如卷起的飞雪;此刻诗意盎然,正该与你共品这风味与情怀。
以上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酬答常见形式。
2. 刘焘:字无言,北宋官员,善文章,曾任抚州军事推官等职,与苏轼有交往。
3. 抚勾:疑为“抚州勾押官”简称,指刘焘在抚州任职的身份。
4. 蜜渍荔支:用蜂蜜腌制的荔枝,为南方特产,宋时视为珍馐。
5. 时新:应时的新鲜物品,此处指刚上市或特制的蜜渍荔支。
6. 杨梅:一种南方水果,其叶形与荔枝叶相似,故以之比喻。
7. 卢橘:古代对柑橘类果实的称呼,《本草纲目》谓“卢橘即枇杷”,亦有指金橘者,此处泛指橘类花果,形容其耐寒特性。
8. 莼菜下盐豉:典出《晋书·张翰传》,“莼鲈之思”象征思乡归隐之志;盐豉为调味品,此处指清淡饮食。
9. 葡萄压酒浆:化用古人以葡萄酿酒之俗,喻指西域或贵族奢华饮品,与蜜渍荔支对比。
10. 回首惊尘卷飞雪:比喻世事变迁剧烈,如战乱或宦海风波,尘土飞扬似雪,令人震惊。
以上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刘焘之作,题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属唱和诗。诗中借咏蜜渍荔支这一时令珍品,抒发对友人之情、对往昔之忆以及对生活雅趣的品味。全诗以物起兴,由荔支之形色香味展开联想,融自然景物、饮食文化与人生感慨于一体,语言清丽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诗人既赞荔支之美,又借莼鲈之思暗寓归隐之志,末联更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尘烟交织,使诗意升华至人生境界的共鸣。整体风格温婉含蓄,体现了苏轼晚年诗作中常见的淡泊中见深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蜜渍荔支”为题眼,实则寄托深远。首联从“闻名字”写起,突出荔支作为珍果的社会认知度,而“记色香”三字则流露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淡淡哀愁。颔联以“杨梅”“卢橘”作比,形象描绘荔支生长环境之湿润、品格之高洁,赋予植物以人格化的坚韧气质。颈联转入饮食比较,“怜莼菜”体现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肯与葡萄压酒浆”则表现出他对荔支美味的高度认可,甚至愿为此打破平素偏好,语带幽默而情真意切。尾联由物及人,由味觉升华为诗情,“回首惊尘卷飞雪”一句气势突转,将个人品尝之乐置于时代动荡背景之下,凸显文人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沉。最后一句“诗情真合与君尝”,不仅回应唱和主题,更将友情、美食、诗意融为一体,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既有细腻描摹,又有哲理升华,堪称苏轼晚年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因物寄兴,语浅意深。‘惊尘卷飞雪’一句,感慨极沉痛,非徒咏果而已。”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东坡次韵诸作,多率然而成,然此篇情景交融,格调清远,足见其晚岁笔力愈老而愈醇。”
3.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语:“‘叶似杨梅’‘花如卢橘’,皆设譬取近,不落纤巧,可见东坡取象之自然。”
4. 《瓯北诗话》(赵翼):“苏集中和韵诗甚多,往往反客为主,此篇虽未夺原唱,而‘回首惊尘’二语,自具怀抱,非他人所能道。”
5. 《唐宋诗醇》评曰:“蕴藉风流,得骚人之致。结语‘诗情真合与君尝’,一片真气流行,使人神往。”
以上为【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