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众多树林经秋风一扫,全都枯黄凋零;唯有木芙蓉独自盛开,芬芳不减。人们称它为“拒霜”,觉得这名字并不贴切,细细想来,它其实最适宜在霜寒之中绽放。
以上为【和陈述古拒霜花】的翻译。
注释
1. 陈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北宋官员,与苏轼有交往。此诗题为和(唱和)陈述古所作《拒霜花》诗。
2. 拒霜花:即木芙蓉,因于深秋霜降时节开花,故称“拒霜”。
3. 千林扫作一番黄:形容秋风吹过,万木凋零,树叶尽黄。
4. 只有芙蓉独自芳:唯独木芙蓉在此时依然盛开,散发芬芳。
5. 唤作拒霜知未称:人们叫它“拒霜”,但这个名字恐怕并不恰当。
6. 细思却是最宜霜:仔细想来,它并非抗拒霜寒,反而是最适合在霜寒中开放的花。
7. 芙蓉:此处指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非水生荷花。
8. 独自芳:独自绽放,香气远播,象征高洁不群。
9. 扫作:吹扫成,形容秋风肃杀之态。
10. 称:合适,贴切。
以上为【和陈述古拒霜花】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木芙蓉在深秋时节傲然独放的景象,借物抒怀,赞颂其不畏寒霜、卓然独立的品格。诗人从人们对“拒霜花”之名的质疑入手,通过“知未称”与“最宜霜”的对比,翻出新意,赋予芙蓉更深层的生命寓意:真正的强者并非抗拒逆境,而是在逆境中愈发彰显其美。全诗短小精悍,哲理自然流露,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辩证思维。
以上为【和陈述古拒霜花】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与友人陈襄唱和之作,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前两句“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以强烈对比开篇:满山林木在秋风中凋零枯黄,而木芙蓉却逆势盛开,成为萧瑟秋景中唯一的亮色。这种“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意象,凸显了芙蓉的孤高与坚韧。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名称入手,对“拒霜”之名提出质疑——“知未称”,继而提出新解:“最宜霜”。这一转折极具哲理意味:真正的勇者不是逃避寒冷,而是在寒冷中绽放生命之美。苏轼借此赞美了逆境中坚守本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全诗寓理于景,不着痕迹,体现了宋诗“以理趣胜”的特色,也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和陈述古拒霜花】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借咏芙蓉,托物言志,谓君子处乱世而不改其节,非徒避祸,实能安时处顺。”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浅意深,翻案为奇,‘最宜霜’三字,见得造物之妙,亦见东坡胸次。”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诗,寓意深远,盖言士之处世,不患环境之恶劣,而贵乎自持其节。”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苏诗此作,虽短章,而有寄托,所谓‘翻案法’也,于寻常名物中发前人未发之论。”
5. 《宋诗精华录》评曰:“二十字中,有抑扬,有翻转,有哲理,有风致,真绝句中上乘。”
以上为【和陈述古拒霜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