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们都说十年来都没有下过腊月的雪,如今欣喜地看到三场瑞雪覆盖了春天的田野。
南亩的农夫们纷纷放下犁具,准备参与雪后劳作;朝廷也稍稍发放了国库中积存已久的旧钱,以助民生。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太皇太后阁:宋代宫廷中的节令应制诗题,多于节日或庆典时由臣子献给太皇太后,内容多颂圣祈福。
2. 共道十年无腊雪:意指民间普遍传言十年未有腊月(农历十二月)降雪,极言干旱之久。
3. 三白:指三次大雪,古人认为雪为“五谷之精”,三白象征丰年之兆。
4. 压春田:覆盖在春季将耕的田地上,可保墒防旱,利于春耕。
5. 尽驱南亩扶犁手:所有在南边田地里扶犁耕作的农夫都被动员起来。南亩,泛指农田。
6. 稍发中都朽贯钱:朝廷略微发放京城国库中积压已久的铜钱。中都,指京都;朽贯钱,指长期存放、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的钱,形容库存之多。
7. 元祐年间背景:宋哲宗即位初年,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在此时期官至翰林学士,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8. 应制诗性质:此类诗多用于节庆、寿诞等场合,内容以颂扬为主,但苏轼常借机融入现实关怀。
9. “三白”典故:唐宋以来,民间有“三白兆丰年”之说,见于《全唐诗话》《梦溪笔谈》等。
10. 朽贯钱:出自《汉书·食货志》,形容国库充盈,钱币堆积至穿钱绳索腐朽。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太皇太后阁六首》之一,作于元祐年间,时值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朝局相对稳定。诗中通过描写久旱逢雪、农事有望、朝廷施惠等景象,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欣慰与赞颂。语言平实而含深情,既反映现实民生,又暗寓对执政者的称许,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关心国计民生的情怀。虽为应制之作,却不失真情实感。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共道十年无腊雪”开篇,直陈天象异常,点出久旱背景,引发读者对农业困境的关切。次句“且欣三白压春田”笔锋一转,带来希望——三场大雪降临,滋润春田,预示丰收可期。前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情感起伏自然,体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后两句由自然转向人事:“尽驱南亩扶犁手”写农民积极准备春耕,呼应雪后农时;“稍发中都朽贯钱”则暗指朝廷开始动用积储,赈济或兴工,体现政通人和。一个“稍”字耐人寻味,既显恩泽初降,又隐含期待更多举措之意。
全诗语言简练,结构紧凑,以雪为线索,串联天时、农事、国政,展现了一幅政清人和、风调雨顺的理想图景。虽为应制之作,却无阿谀之气,反而充满现实关怀,正是苏轼“诗中有史”风格的体现。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时感事,语朴而意深,非徒颂圣者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应制诗能不落套,惟东坡有此胸次。‘三白’见喜,‘朽贯’见政,皆有寄托。”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集中应制诸作,此最自然。不刻意求工,而气象雍容,得太平之象。”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往往于颂祷之中寓讽谕之意,此首则纯然欣慰,盖元祐初政尚清明也。”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