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纷飞的大雪中奔波劳碌的人们实在可怜,无论饥饱最终都不过寄寓于同一微尘世间。老桧树在严寒中开花,真是倔强不屈;冻僵的鸢鸟储存肉食,巧妙地谋求生存。忍受寒冷吟诗作赋的你值得一笑,一旦得到温暖便欢呼雀跃的我并不算贫穷。静坐中听见木屐踏雪之声,便知路上已有行人;裹着裘衣前来观赏玉梅绽放的春意。
以上为【次韵陈履常雪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为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陈履常:即陈师道,字履常,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3. 扰扰:纷乱貌,形容人在风雪中奔波忙碌之状。
4. 寓一尘:寄托于微尘之中,比喻人生短暂、渺小,出自佛教“微尘”观念。
5. 老桧(guì):古老的桧树,常象征坚贞不屈。
6. 强项:倔强不低头,典出《后汉书·董宣传》,此处喻老桧凌寒开花之刚毅。
7. 冻鸢(yuān):冻僵的鸢鸟,鸢为猛禽,此处指代觅食艰难的动物。
8. 储肉巧谋身:指鸟类储藏食物以度寒冬,暗喻世人机巧求生。
9. 君堪笑:指陈履常忍寒苦吟,苏轼调侃其执着,实含敬意。
10. 玉梅春:洁白如玉的梅花开放,预示春天将至,象征希望与生机。
以上为【次韵陈履常雪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陈履常(即陈师道)所作《雪中》而写,借雪景抒怀,融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于一体。全诗以“雪中人”起笔,悲悯众生之困顿,继而通过“老桧”“冻鸢”的对比,展现生命在逆境中的不同姿态——或刚强不屈,或机巧求生。后四句转入诗人自身态度:虽清贫却乐观,能在苦寒中寻得诗意与希望。尾联“拥裘来看玉梅春”尤显豁达,在严冬中预见春天,体现苏轼一贯的超然胸襟与生命韧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之中,是典型的东坡式智慧诗。
以上为【次韵陈履常雪中】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可怜”二字开篇,奠定悲悯基调,将雪中众生置于宇宙尘埃的宏大视角下,凸显人生的脆弱与平等。颔联转写自然物象,用“老桧”与“冻鸢”两个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刚烈傲雪,后者机巧求存,实则映射人间处世的两种方式——高洁坚守与务实自保。颈联由物及人,转向诗人与友人的互动,“君堪笑”非真讥讽,而是对陈履常清贫守志的温柔回应;“我未贫”则彰显精神富足之乐。尾联尤为精彩,“屐声”暗示人间未绝,“玉梅春”更将视线引向未来,严寒中见春意,正是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体现。全诗情景交融,理趣盎然,既有哲思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审美与希望的独特人格魅力。
以上为【次韵陈履常雪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后山集补》引吕本中语:“东坡和履常雪诗,语意清远,有超然出尘之趣。”
2. 《历代诗话》卷五十七载纪昀评:“‘老桧作花’‘冻鸢储肉’二句,奇警工对,物态人情俱到。”
3. 《唐宋诗醇》评此诗:“触目皆理,寓悲悯于闲淡之中,东坡之妙在此。”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坐听屐声知有路’,写出雪后寂静中生意未泯,真神来之笔。”
5. 《苏诗选注》(中华书局版)注者按:“此诗以雪为镜,照见人生百态,而终归于乐观通达,典型体现苏轼‘外冷内热’的诗心。”
以上为【次韵陈履常雪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