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难道没听说过阮籍吗?他从不轻易评论他人善恶,是非皆藏于心。
不要自夸口齿伶俐、牙坚舌存,人生之中最适宜的不过是畅饮美酒。
读书不必贪多,作诗也不必追求精工巧琢。
在海边过着清闲无事的日子,日日沉醉于酒乡,连梦魂都不曾飞往那繁华的蓬莱宫。
昨夜秋风吹入庭院中的树木,江南的莼菜尚嫩未老,而你却已先行离去。
你这一走,何时才能归来?
刘郎啊,到那时恐怕已是满头白发,故园的桃花,不知还开不开?
以上为【送刘攽倅海陵】的翻译。
注释
1. 刘攽(bān):北宋著名史学家,与兄刘敞齐名,参与编修《资治通鉴》,时任海陵通判。
2. 倅海陵:担任海陵通判。“倅”为副职,此处指通判一职。
3. 阮嗣宗:即阮籍,三国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以放达避世、不臧否人物著称。
4. 臧否(zāng pǐ):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5. “莫夸舌在齿牙牢”:化用“舌存齿亡”典故,老子曾言柔软之舌长存,坚硬之齿易亡,喻刚强易折,柔弱胜刚强。此处劝人慎言。
6. 淳酒:醇厚的美酒,象征无忧无虑的生活。
7. 莼丝:即莼菜,江南特产,常与鲈鱼并称,典出张翰“莼鲈之思”,寓思乡之情。
8. 蓬莱宫:传说中海上仙山,亦可指代朝廷或繁华之地,此处反衬海边隐逸生活。
9. 刘郎:指刘攽,借用汉代刘晨入天台遇仙故事中“刘郎”之称,带有一丝调侃与惜别之意。
10. 桃花开不开:既写实景,又暗喻人事变迁、青春不再,亦含对重逢之期的不确定感。
以上为【送刘攽倅海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刘攽出任海陵(今江苏泰州)通判所作,情感真挚,语言洒脱中见深沉。全诗以劝慰为主调,借历史人物阮籍的处世态度劝友人少言慎行,顺应时势;又以“海边无事日日醉”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生活状态,实则暗含对仕途奔波的无奈与对友情的珍重。后段由景入情,以秋风、莼丝、白发、桃花等意象勾起对时光流逝与聚散无常的感伤,结尾设问悠远,余韵绵长。整首诗融合哲理、抒情与写景,体现了苏轼诗“旷达中见深情”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送刘攽倅海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半以议论起笔,借阮籍“不臧否人物”的典故,传达出乱世或官场中明哲保身的智慧,也体现苏轼一贯推崇的“守默”之道。接着以“莫夸舌在”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言语锋利未必是福,唯有饮酒自适方得自在——这既是劝友,也是自我宽解。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看似轻视学问文章,实则是苏轼“得意忘言”文艺观的体现,强调自然真趣高于雕章琢句。这种思想在其《答谢民师书》中亦有流露:“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转入描写部分,“海边无事日日醉”描绘出一幅理想化的退隐图景,与“梦魂不到蓬莱宫”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喧嚣仕途,一边是宁静自由,显露出诗人内心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最后四句转为深情送别,秋风入庭、莼丝未老,点明时节正当金秋,正是归思萌动之时,而友人却逆向而行,令人怅然。“君先去,几时回?”直白设问,情感喷薄而出。末两句以“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收束,将个体命运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既有对年华老去的喟叹,也有对故园景物是否依旧的隐忧,意境深远,耐人咀嚼。
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融哲理、抒情、写景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兼具豪放与深情的艺术风貌。
以上为【送刘攽倅海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味永,送别而不作酸语,苏子之达可见。”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五:“前半说得旷达,后半转入凄惋,转折自然,不失风人之旨。”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梦魂不到蓬莱宫’,语似旷达,实含孤寂,盖自道其不得志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寄慨甚深,借刘攽之行,抒己之怀,非徒送别而已。”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结语婉约动人,‘桃花开不开’五字,无限低徊。”
以上为【送刘攽倅海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