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前江水奔流浩荡不息,山上苍翠的松柏古老参天。
舟中行客来来往往,不断离去,古往今来的人事更替,就如同秋天的野草般迅速衰败枯黄。
空旷的山中矗立着高峻的楼观,那是仙人王远与阴长生曾经修道的地方。
他们以符箓驱使天地之气,清晨朝拜百神;一旦悟得大道,便不再诵读《黄庭经》这样的修炼典籍。
神龙驾辕、猛虎拉车从天而降迎接他们升仙,飞升之时如旋风般直上紫色云霄。
真正的仙人厌倦尘世,毫不留恋地离去,因为在他们眼中,人间的生死不过如同早晚一般短暂。
学道求仙、超脱尘世的人难道没有吗?他们餐食霞光、断绝五谷,常年忍受极度的辛苦。
怎样才能独自追随那逍遥自在的仙君,清冷地乘着风驾驭浮云,在超越尘世的境界中独存于天地之间呢?
以上为【留题仙都观】的翻译。
注释
1. 仙都观:道教宫观名,相传为神仙居所,具体地点或指浙江缙云仙都山之观宇,亦可能为泛指仙境道观。
2. 浩浩:水势盛大、奔流不息之貌。
3. 苍苍:青翠茂盛的样子,形容松柏古老苍劲。
4. 真人:道教称得道成仙之人,此处指王远、阴长生等传说中的仙人。
5. 王远:东汉方士,字方平,传说曾降临蔡经家,后升仙而去,《后汉书》及《神仙传》均有载。
6. 阴长生:东汉道士,相传为汉和帝时人,修道于丰都山,著有《阴真君还丹歌》,被奉为道教重要人物。
7. 飞符御气:指道士以符箓调动天地元气,施行法术,为道教修炼与通神手段。
8. 朝百灵:向天地诸神朝拜,表示已具神通,能与神明交通。
9. 《黄庭》:即《黄庭经》,道教重要经典,讲养生修仙之道,此处代指一般修炼功课。
10. 泠然乘风:语出《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形容轻盈超逸、顺应自然之态。
以上为【留题仙都观】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游览仙都观之机,抒发其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并表达对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神仙境界的向往。全诗融写景、怀古、议论、抒情于一体,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又有对道教神仙传说的引用,更有对生命本质的哲思。诗人通过对“真人”升仙的描写,反衬尘世纷扰与生死轮回的虚幻,进而流露出对精神自由与永恒存在的深切渴望。然而末句“超世无有我独存”,又暗含孤独与无奈,体现苏轼在仕途坎坷、人生多艰背景下,既向往出世又难以真正解脱的矛盾心理。
以上为【留题仙都观】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开阔,以山水起兴,渐入仙道玄境,最终归于个体生命的哲思。开篇两句“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奠定苍茫基调,江流象征时间流逝,松柏象征岁月恒久,形成动与静、变与不变的对照。第三、四句转入人事,“去纷纷”与“如秋草”比喻人生短暂、世事更迭,充满佛道式的无常感。
中间六句集中描写仙人王远、阴长生的得道飞升,运用“飞符御气”“龙车虎驾”“抟紫清”等道教意象,营造出神秘瑰丽的升仙图景。其中“悟道不复诵《黄庭》”一句尤为深刻,表明真正的觉悟超越形式修行,直契大道本体,体现苏轼对“顿悟”的推崇。
后半部分转入议论与抒情。“世间生死如朝暮”承上启下,将仙凡对比推向哲学高度。接着指出修仙者虽众,却需“餐霞绝粒”,苦修难成,流露出对求道艰辛的同情与怀疑。结尾三句情感升华:“安得独从逍遥君……超世无有我独存”,既是对庄子式逍遥境界的向往,又透露出孤高独立、遗世而存的寂寞情怀。一个“独”字,道尽苏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全诗语言雄浑而不失清丽,用典自然,哲理深邃,充分展现苏轼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思想特色,是其游仙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留题仙都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气象峥嵘,思致超迈,非徒模写仙迹,实寄身世之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起四语高古,似汉魏乐府。中段飞动,结处悠然欲仙,而‘独存’二字,见孤怀夐绝。”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然其《说诗晬语》云:“苏子瞻游仙之作,多寓旷达之怀,不溺方外之说,此其高出群彦处。”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借题发挥,感慨古今,餐霞绝粒,终归虚妄;惟‘泠然乘风’,庶几近之。东坡胸次,岂真求仙者所能测哉!”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通过仙都观的今昔对照,抒发人生易逝、理想难求之叹,表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精神超越的执着追求。”
以上为【留题仙都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