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风尘急雪中,我身披貂裘满面惊惶,东风吹拂下泪水洒落,与你在宛丘告别。
如今又在梦中重逢于邯郸的枕上,你却真的来到云梦泽以南的齐安。
我们分离已近三载,原以为还要长久离别,如今你竟为我停留十日之久。
无论早晚,我们都将归隐青山之中,白发相对,看尽世间万事,终将归于宁静安歇。
以上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復至齐安,以诗迎之】的翻译。
注释
1. 正月十四日:指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十四日,苏轼与苏辙在陈州分别。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陈州:今河南淮阳。
4. 齐安:唐代郡名,此处代指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时谪居于此。
5. 惊尘急雪:形容旅途奔波、风雪交加的狼狈情景。
6. 貂裘:貂皮衣,象征仕途奔波或身份,此处反衬流离之苦。
7. 宛丘:陈州古称,代指分别之地。
8. 邯郸枕中见:用《枕中记》典故,卢生在邯郸旅店梦中经历荣华一生,醒后黄粱未熟。此处喻与弟重逢恍如梦境。
9. 云梦泽南州:泛指黄州地处长江以北、云梦泽以南,为楚地荒远之所。
10. 黄发:指年老之人,古人以黄发为长寿之征,此处苏轼自谓老境,亦含归隐之意。
以上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復至齐安,以诗迎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齐安即黄州),是其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的迎别之作。诗中融合了离别的哀愁、重逢的惊喜与对归隐终老的向往,情感真挚深沉。前四句以“惊尘”“急雪”“泪洒”等意象渲染离别的凄怆,并通过“邯郸枕中见”用卢生黄粱一梦之典,表达对兄弟重逢如梦似幻之感;后四句转入现实重逢的欣慰与对未来共老山林的期盼,体现出苏轼在困顿中仍不失旷达的情怀。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情理交融,是苏轼兄弟深情与人生哲思的集中体现。
以上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復至齐安,以诗迎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别—梦—迎—期”四个情感层次,展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人生归宿的思考。首联“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丘”,以浓烈的意象开篇,描绘出风雪中仓促离别的场景,“泪洒东风”既写实景,更抒真情,奠定了全诗哀婉基调。颔联“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巧妙化用“黄粱梦”典故,将现实重逢比作梦中再现,既写出惊喜之感,又暗含人生如梦的哲思。颈联笔锋转实,“暌离动作三年计”道出久别之痛,“牵挽当为十日留”则写出短暂相聚的珍贵,数字对比强化情感张力。尾联“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由眼前延伸至未来,设想兄弟同归林下、共度晚年的画面,“万事一时休”既是对世事纷扰的超脱,也透露出历经磨难后的淡然与释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将个人命运、兄弟之情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充分展现苏轼“外儒内道”的精神世界。
以上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復至齐安,以诗迎之】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情真语挚,梦觉相参,有无穷感慨在言外。”
2.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十八:“‘邯郸枕中见’用典入化,非徒作比喻也,盖谓别后思念成梦,今乃梦而真至,尤觉可悲可喜。”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王文诰语:“此诗前后皆实,中二联虚实相生,结处归于静观,得自然之致。”
4. 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三四托之梦境,倍觉情深;五六转到目前,语极沉痛;收处悠然言志,不怨不怒,得诗人温厚之旨。”
以上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復至齐安,以诗迎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