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被贬流放之人又有谁会真正关注呢?千里太行山仿佛特意为我送行,陪伴着征马鞍鞯一路前行。
难道只有愚谷才能留下柳宗元的踪迹吗?难道唯独衡山才懂得辨识韩愈的才华吗?
以上为【临城道中作】的翻译。
注释
1. 临城:地名,今河北省临城县,诗题指途经此地时所作。
2. 道中作:在旅途途中写成。
3. 逐客:被贬谪之人,苏轼自指。
4. 着眼看:加以关注、重视。
5. 太行千里:指太行山脉绵延千里,象征旅途遥远艰险。
6. 送征鞍:伴随征人前行,拟人化手法,表现山川似有情。
7. 未应愚谷能留柳:反问句,意谓不应只有愚谷才留住柳宗元。愚谷,指柳宗元《愚溪诗序》中自喻“愚”之溪谷,代指其贬所永州。
8. 可独衡山解识韩:怎能唯独衡山才认识韩愈?衡山,韩愈曾贬潮州,途经衡山,有《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此处借指识贤之地。
9. 柳: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改革被贬永州、柳州。
10. 韩: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
以上为【临城道中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抒发了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高洁志节与文化自信的情怀。诗中借古人之典自况,以柳宗元、韩愈两位同样遭遇贬谪却名垂青史的文人自比,表达了虽遭放逐却不失价值、不被世人理解亦无损于道义的坚定信念。语言含蓄深沉,情感内敛而厚重,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精神高度。
以上为【临城道中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贬谪途中触景生情之作,风格沉郁而不失豪迈。首句“逐客何人着眼看”直抒胸臆,道出被贬者孤寂无助、无人问津的现实处境,语带悲愤却克制。次句以“太行千里送征鞍”转出壮阔景象,将自然山川拟人化,赋予其送别之情,既显旅途之遥,又暗寓天地尚知人情,反衬世人冷漠。后两句连用柳宗元、韩愈之典,形成双重对照:一是以古之贤臣被贬自况,表达同病相怜之感;二是反诘设问,强调自己的价值不会因贬谪而湮灭,天地之间自有知音。全诗用典精切,对仗工稳,情感层层递进,由哀而不伤升华为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充分展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格境界。
以上为【临城道中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寄慨深远,借古人以自励,非徒叹流离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语意苍凉,而气骨自振,东坡在迁谪中诗多此类,不作寒酸语。”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太行送鞍,设想奇绝。后二句用柳、韩事,尤为贴切,盖皆以直言见贬,与坡公同调者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韩愈自比,此诗更兼及柳宗元,见其于前贤贬谪之士,心有戚戚焉。然语气倔强,不作乞怜态,足见其胸襟。”
以上为【临城道中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