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事汉时,迹寓心已去。
许侯何足道,宁识此高趣。
可怜魏丞相,免冠谢陋举。
中兴多名臣,有道独两傅。
世途方毂击,谁肯行此路。
是身如委蜕,未蜕何所顾。
已蜕则两忘,身后谁毁誉。
神交久从君,屡梦今乃悟。
渊明作诗意,妙想非俗虑。
庶几二大夫,见微而知著。
翻译
疏广与疏受在汉代为官时,虽身居高位,内心早已向往归隐。许靖这类人又算得了什么,哪里懂得这种高远的情趣?可叹魏丞相,脱帽谢罪,只为当初举荐不当而遭贬,显得多么浅薄。中兴时期名臣众多,唯独“两傅”之道最为清高超逸。如今世道喧嚣,车马交驰,有谁还肯走这样淡泊名利的路呢?人的身体如同蝉蜕下的外壳,未蜕之时尚有牵挂,一旦超脱形骸,便物我两忘,死后的毁誉又何足挂怀?因此留给子孙的,不是田产,而是精神的遗产——这才是首要之事。我曾游历东海,所经之处仿佛前世熟悉。与您神交已久,多次入梦,如今才真正领悟。陶渊明写诗的意趣,其妙思绝非凡俗所能企及。希望后人能效法二疏大夫,在细微处见大道,洞察先机而知退。
以上为【和陶咏二疏】的翻译。
注释
1. 二疏:指西汉疏广与疏受叔侄二人,皆为太子太傅,后主动辞官归乡,时人称贤。
2. 许侯:指东汉许靖,曾任司徒,以名节著称,但苏轼认为其境界不及二疏。
3. 魏丞相:指魏相,西汉宣帝时丞相,以刚正著称,此处或泛指拘于礼法、不知进退的官员。
4. 免冠谢陋举:古代大臣谢罪时常免冠,此处指因举荐不当而请罪,象征拘泥形式、缺乏高趣。
5. 中兴多名臣:指汉宣帝时期政治清明,人才辈出。
6. 有道独两傅:指疏广、疏受身为太子太傅,德行高尚,独得“道”之真谛。
7. 毂击:车轮相撞,形容世道繁忙喧嚣,比喻争名逐利之风盛行。
8. 是身如委蜕:语出《庄子》,谓身体如蝉蜕,本非真我,应超脱形骸。
9. 渊明作诗意:指陶渊明《咏二疏》诗,赞二疏知止能退。
10. 见微而知著:出自《韩非子》,意为从细微处预见大势,此处赞二疏能预知盛极而衰,及时引退。
以上为【和陶咏二疏】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陶渊明《咏二疏》之意,抒发自己对仕隐之辨、人生进退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历史人物为镜,通过对“二疏”主动辞官归隐的赞颂,批判了世俗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表达了超然物外、看破形骸的人生境界。诗中融合儒道思想,既有儒家对名节的重视,又有道家对“委蜕”“两忘”的体悟。苏轼借陶渊明之诗意,实则寄托自身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追求,体现出其晚年趋于旷达、超脱的心境。结构上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层层递进,意境深远。
以上为【和陶咏二疏】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和陶渊明《咏二疏》之作,既是对原诗的回应,更是个人心志的抒发。开篇即以“二疏事汉时,迹寓心已去”点出二疏虽在朝堂,心已归隐,奠定全诗超逸基调。继而通过对比“许侯”“魏丞相”等拘于名位之人,凸显二疏“高趣”之难能可贵。中间转入哲理层面,以“身如委蜕”化用庄子思想,表达对生死、毁誉的超越,体现苏轼融通儒道的思想境界。随后由古及己,言“我尝游东海,所历若有素”,暗示与古人精神相通,梦境成真,情感真挚。结尾推崇陶渊明“妙想非俗虑”,并寄望后人“见微而知著”,既是对隐逸智慧的礼赞,也是对人生进退之道的深刻总结。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旷达。
以上为【和陶咏二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和陶而自出胸臆,托二疏以寄高怀,非徒拟古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语语超旷,不为形役,东坡晚岁心境尽于此矣。”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借陶公之意,发己之怀,所谓‘神交久从君’者,非虚语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主旨在‘已蜕则两忘’一句,通篇皆从此出,乃东坡晚年学道有得之言。”
5. 《历代诗话》引《竹庄诗话》:“苏和陶诗多萧散有致,此首尤得渊明冲淡之旨,而骨力过之。”
以上为【和陶咏二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