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淮河锁住了当年被镇压的水怪支祁,河水至今仍显得浑浊;大地深处埋藏着远古巨人汪罔的遗骨,应当还留存于此。打柴割草的人已经进入曾经供奉黄能(即大禹所斩之妖)的庙宇,而乌鸦和喜鹊依旧每日飞向当年大禹会盟诸侯的村落。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翻译。
注释
1. 濠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涂山即在其附近。
2. 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相传为大禹娶妻及会诸侯之处,是夏文化的重要象征地。
3. 川锁支祁:指淮河中锁住水怪巫支祁的传说。巫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淮涡水神,形如猿猴,力大无穷,被大禹治水时擒获并镇压于龟山之下。
4. 水尚浑:暗指淮水因支祁被镇而仍显浑浊,亦含历史记忆未清之意。
5. 地埋汪罔:汪罔为上古传说中的巨人族,《国语·鲁语》载孔子言“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或即此类人物。此处借指远古遗迹埋藏地下。
6. 樵苏:砍柴割草的人,代指普通百姓。
7. 黄能庙:黄能即“黄熊”,传说大禹治水时所斩杀的妖怪,化为黄熊,后人立庙祭祀。一说“能”为三足鳖,象征水患之灵。
8. 乌鹊犹朝禹会村:乌鸦和喜鹊仍飞向禹会村,暗示大禹会诸侯之地虽已荒废,但自然生灵仍循旧迹,喻历史记忆不灭。
9. 禹会村:位于涂山附近,传为大禹大会诸侯处,考古发现确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可能与夏文化有关。
10. 此诗出自《苏轼诗集》,为苏轼途经濠州时所作,属怀古题材。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简练笔法勾勒出濠州涂山一带的历史沧桑与神话遗迹。诗人借古喻今,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地理交织,既表现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追思,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人事代谢的深沉感慨。全诗用典精当,意境苍茫,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体现了苏轼在七绝中融史入诗、寄慨于景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途经濠州涂山时所作的怀古七绝,短短四句,融汇神话、历史与现实,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思。首句“川锁支祁水尚浑”,以“锁”字凸显大禹镇水之威,又以“水尚浑”暗示治水虽成,遗患未尽,暗含对自然与人力关系的思考。次句“地埋汪罔骨应存”,由水下转至地下,从神话延伸到远古巨人,空间层次拓展,赋予地域以洪荒气息。第三句“樵苏已入黄能庙”,写今人已占据昔日神庙,宗教神圣性消解,体现时代更替与信仰变迁。末句“乌鹊犹朝禹会村”,以动物行为反衬人事无常——人类早已遗忘禹迹,唯有自然界的鸟雀仍年复一年飞往旧地,形成强烈对比,极具感染力。全诗冷峻含蓄,寓悲悯于不动声色之中,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的体现。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用事精切,意在言外,非徒炫博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语极简淡,而意味深远。‘乌鹊犹朝’一句,写出千古寂寞,胜于直抒感慨多矣。”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七绝,此等最为老境。不假雕饰,自然入妙。”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神话地理为材,而寄慨遥深。‘樵苏已入’与‘乌鹊犹朝’对照,见人世陵谷之变,而天道循环若有所守。”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