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离开杭州十六年后再次归来,在此地留居两年才离去。平生自觉无论在仕途进退、人生老少之际,大致都与白居易相似,虽然才华声名远不及他,但安于本分、少有奢求的品格,也勉强接近于他。三月六日作此诗。
在杭州任职一如既往地满六百日,隐居山中已记不清来回多少次。
我将携走天竺山的一座峰影,想要把这云雾缭绕的山根(象征隐逸之志)带到各处栽种。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翻译。
注释
1.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指苏轼于熙宁年间出知密州、徐州等地,至元祐年间再任杭州知州,前后相隔约十六年。
2. 留二年而去: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出任杭州知州,至六年(1091年)离任,共两年。
3. 出处:指出仕与退隐。
4. 老少:指人生不同阶段。
5. 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退居洛阳,喜山水,好佛老,苏轼常以之自比。
6. 庶几焉:差不多相近的意思。
7. 六百日:约数,指任职满两载(古代官员任期常称“六百日”)。
8. 天竺一峰:指杭州天竺山的山峰,为西湖名胜之一,亦暗喻隐逸之境。
9.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于山石,故称山石为“云根”,此处借指山林隐逸之根基。
10. 欲把云根到处栽:表达希望将杭州山水之乐、隐逸之情随身携带,象征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重游杭州时所作,抒发了他对杭州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出处、仕隐态度的深刻体悟。诗中通过与白居易的类比,表达了自己虽才不及前贤,却在“安分寡求”的人生态度上有所契合。后两句以浪漫想象将天竺山峰“带走”,实则是寄托其不离山水、心系林泉的情怀,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寄情自然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融合了自省、感怀与哲思,展现了其成熟期诗歌的艺术风貌。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前四句为自述生平与心境,后两句转入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意境开阔。首联以时间开篇,点明重临杭州的因缘,流露出时光流转、人事更迭的感慨。颔联直抒胸臆,以白居易为人生楷模,既见谦逊,又显风骨——才名虽远,而心志相近,尤重“安分寡求”四字,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归宿。颈联写任职时长与山中往还,平淡语中蕴含深情。尾联奇想天外,欲携山峰、栽云根,化实为虚,将地理之景升华为心灵图景,表现出诗人对杭州山水的无限眷恋,以及“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不知”的超脱情怀。全诗融叙事、抒情、哲理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趣高远,堪称东坡晚年七绝佳作。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味深,自叙出处,不愧乐天,非徒形似,实得其安闲之致。”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评:“‘还将天竺一峰去’,设想奇绝,非坡公不能道。云根可栽,真能移情于物者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政绩卓然,而诗多写隐逸之思,盖仕而不忘隐,乃其襟抱所在。‘欲把云根到处栽’,即‘从今不羡乘槎客’之意,皆超然象外。”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白居易自况,此诗尤为明显。末二句想象不凡,把恋恋不舍之情表现得既空灵又深厚。”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