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万事都显得轻松自在,尚未完全消磨掉的,唯有对风月诗酒的情怀。
过去因思念莼菜羹而请求长期告假,如今又因喜爱白居易的《杨柳枝词》而写下短诗抒怀。
不必祈祷便能内心安宁,只因天生有长寿之相;深藏于世也难以湮没的,是流传不朽的诗名。
轻轻饮上一杯小酒,脸颊泛起红晕;细细推敲歌词,声韵稳妥和谐。
像蜗牛缩进壳中一样隐居,心境自然舒畅;用蝇头小字书写,眼睛依然明亮。
看尽了人世的兴衰起伏,您应当会心一笑;多年来经历的荣宠与屈辱,我也已坦然平静。
曾多次恭敬地为老人弯腰献履,追随张良求教于圯下老父;闲时也向济南伏生请教古文逸书。
春风吹拂,屈指一算也没多少日子了,只怕那报春将尽的杜鹃鸟早早啼鸣,提醒春光易逝。
以上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翻译。
注释
1. 投绂归来:解下官印绶带,指辞官归隐。“绂”是系官印的丝带,代指官职。
2. 万事轻:形容摆脱官场束缚后心情轻松。
3. 风情:此处指诗酒风雅之情,亦含性情、情怀之意。
4. 莼菜求长假:用西晋张翰“莼鲈之思”典故。张翰在洛阳为官,因思念吴中莼菜、鲈鱼,遂辞官归乡。
5. 杨枝作短行:指作《杨柳枝词》一类的短诗。白居易有《杨柳枝词》组诗,苏轼借此表达闲适吟咏之乐。
6. 不祷自安缘寿骨:谓无需祈福而自然安康,是因天生有长寿之相。“寿骨”指面相中预示长寿的骨骼特征,古人相术语。
7. 深藏难没是诗名:即使隐居避世,诗名也无法被埋没。
8. 蜗壳卜居:比喻如蜗牛藏于壳中,喻隐居简居、自得其乐。
9. 蝇头写字:形容用极小的字书写,指读书或抄写之细致。
10. 鶗鴂(tí jué):即杜鹃鸟,古诗词中常以其鸣叫象征春尽、时光流逝,有悲春之意。
以上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题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是酬和一位退休郎中(张姓官员)的春日感怀之作。全诗以退隐生活为主线,抒写诗人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境、文学志趣与人生感悟。诗中既有对往昔仕途的回顾,也有对当下淡泊生活的自得,更透露出对时光流逝、春光易老的淡淡忧思。情感层次丰富,由闲适渐入深沉,展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而又不失敏锐感知的精神境界。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用典自然,结构严谨,体现了宋诗重理趣、善用典、融情于理的特点。
以上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首联点明归隐主题,“投绂归来”四字斩截有力,表现出对官场的决绝态度,“万事轻”则凸显心灵解脱之感。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莼菜”与“杨枝”,既呼应前朝文人逸事,又巧妙展现自己从因口腹之欲辞官到因文艺之好赋诗的心境升华,寓意深远。
颈联转入哲理层面,“不祷自安”与“深藏难没”形成对比,前者言身体之康泰源于天命,后者言精神之不朽在于诗名,体现苏轼对生命价值的双重认知。
中间两联写日常生活细节:饮酒、作诗、隐居、读书,笔触细腻,充满文人雅趣。“红生颊”“眼能明”等句,既显老而未衰之态,又暗含珍惜当下的意味。
后半转入对人生际遇的反思,“盛衰阅过”“宠辱皆平”八字道尽宦海沉浮后的通达与平静,颇具哲理深度。尾联借用张良受黄石公兵书(“跪履圯下”)与伏生传《尚书》(“问济南生”)二典,既表现对先贤的敬仰,也暗示自身虽退犹学、志趣不衰。结句以“东风屈指”“鶗鴂将鸣”收束,春光短暂之叹悄然浮现,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用典贴切而不晦涩,情理交融,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风格与“旷达中见深情”的人格境界。
以上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语虽平易,而意自深远。‘不祷自安’‘深藏难没’二语,足见先生胸次。”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通体清醇,无一险语,而气格自高。‘蜗壳’‘蝇头’对得巧而不纤,晚岁诗益见老成。”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七律,至此益入化境。不矜才,不使气,但见其和平渊懿。‘盛衰阅过’‘宠辱皆平’,非阅历极深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非真能忘情仕宦、沉浸诗酒者不能作。东坡晚岁,愈见冲淡,而风骨自在。”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苏集中和人致仕之作多矣,此篇尤得‘闲适’之致。‘浅斟’‘细琢’二语,写出老人惜阴爱景之心,非强作宽解也。”
以上为【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