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西之地自古以来就盛产英才,谁会相信读书人也能守护城池、抵御外敌呢?
如今战事未息,敌人的气焰尚未被彻底压制,但也不必对草野小患如狐兔般惊慌。
东州的赵叟饮酒豪放,天下无双;南国的梅仙作诗清雅,声名远播。
与其像书生那样徒然去射猎野雉以博取欢心,不如建功立业,归来时才能真正赢得美人的倾心。
以上为【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的翻译。
注释
1. 梅户曹:姓梅的户曹官,户曹为掌管户籍、赋税等事务的属官,具体姓名不详,为苏轼友人。
2. 铁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或为当时边防要地,可能在西北边境一带。
3. 山西从古说三明:山西(指崤山以西,即今陕西一带)自古多出贤才,“三明”或指三位贤明之士,泛指杰出人物。
4. 儒冠也捍城:儒生戴的帽子称“儒冠”,此处意为读书人也能守卫城池,语出杜甫《诸将五首》:“稍喜临边骑,能为捍城人。”
5. 竿上鲸鲵犹未掩:鲸鲵,比喻凶恶敌人;竿上,或指悬挂示众,言敌势未平,尚未能斩尽杀绝。
6. 草中狐兔不须惊:狐兔为狩猎对象,比喻小敌或琐事,不必因小患而惊扰。
7. 东州赵叟饮无敌:东州,泛指东方地区;赵叟,可能为当时一位善饮的长者,未必实指某人,用以衬托豪情。
8. 南国梅仙诗有声:南国,南方;梅仙,指梅户曹,赞其诗才出众,有神仙般的风致。
9. 不如皋闲射雉: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贾大夫貌丑,娶美妻,妻三年不言不笑,后驾车至皋地射雉,获之,妻始笑。喻男子以技艺取悦美人。
10. 归来何以得卿卿:卿卿,爱称,指美人;反问语气,强调唯有真正建功立业,方能赢得尊重与爱情。
以上为【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友人梅户曹一同参与狩猎活动时所作,借题发挥,抒发了他对儒者担当、建功立业与人生志向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友人才能的称颂,也暗含自我期许,表达了文人不应仅限于诗酒闲情,更应具备经世致用、保家卫国的抱负。全诗语言雄健,用典自然,气势开阔,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深沉情怀。
以上为【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律,格调高亢,气势雄浑。首联破题,以“山西三明”起兴,引出“儒冠捍城”的主题,既赞地方英杰,又强调文人亦可肩负国防重任,体现苏轼对士人社会责任的重视。颔联以“鲸鲵”与“狐兔”对举,一重大威胁,一小型隐患,表达出战略上的从容与自信。颈联转写人事,以“赵叟饮无敌”与“梅仙诗有声”并列,既夸友人豪饮之风,又赞其诗才之美,展现文士风流与豪情并存的形象。尾联用“不如皋射雉”之典,巧妙转折,指出徒然献媚不足以动人,唯有真正成就事业,才能赢得人心。全诗由地及人,由事及理,层层递进,寓理于事,体现了苏轼诗“以议论为诗”而又不失形象美的特点。
以上为【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豪宕中有深意,非徒咏会猎而已。”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儒冠捍城’一句,有筋节,苏公自负处。”
3. 《御选唐宋诗醇》评:“通体高朗,结语用典隽永,见出处大义,非寻常游猎诗比。”
4.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谓:“‘鲸鲵未掩’,盖指西夏未平,公心所忧,借猎为喻耳。”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按:“赵叟、梅仙,皆托誉之辞,实以自况其才略风流也。”
以上为【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