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谷。
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
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
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
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
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
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
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
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
翻译
我家墙的东北角,原是张、王两家交界的老荒地。
这里长着一棵老楮树,比樗、栎长得还粗壮,树叶繁茂如同桑柘一般丰润。
树身流出的汁液像马乳般丰盈,掉落的果实如同杨梅般成熟。
可为何在这仅寻丈大小的土地上,偏偏养着这样一棵无用之材?
不如砍倒它当作柴薪烧火,或规划种上松树和菊花。
静下心来想想它的用途,粗略数来也有五六项:
树皮可制成蔡侯纸,果实载入《桐君录》这类药典。
黄色的树皮经煮练可成洁白的素绢,黑黑的树汁洗脸能变成如玉般光洁。
浇灌污水可催生菌类,腐烂后还能发出微光如烛照明。
虽没有松柏傲霜的气节,却也能避免使人狂醉中毒。
它的根株看似卑微简陋,但生命自有起伏与依存。
我放下斧头写下这首诗,以文字寄托情感,将毁木之憾与惜物之情相互弥补。
以上为【宥老楮】的翻译。
注释
1. 宥:宽恕,原谅。此处引申为宽容、不加摧折之意。
2. 老楮:年久的楮树。楮(chǔ),即构树,落叶乔木,皮可造纸,果可入药。
3. 张王维老谷:指墙东北隅原属张、王两家之间的旧荒地。“维”通“惟”,语助词;“谷”可能为“穀”之误,或指荒废之地。亦有版本作“张王遗旧谷”。
4. 樗栎(chū lì):两种不成材的树木,常喻无用之材。《庄子·逍遥游》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人间世》亦言“匠石之齐,见栎社树”,皆以之象征“不材而终其天年”。
5. 桑柘(sāng zhè):桑树与柘树,皆叶可饲蚕,此处形容楮树叶茂盛肥沃。
6. 流膏马乳涨:指楮树割伤后流出白色汁液,状如马乳,丰沛如涨潮。
7. 堕子杨梅熟:楮树果实紫黑密集,形味似杨梅,成熟后自行脱落。
8. 不材木:无用之材,典出《庄子》,指因无用而得以保全性命的树木。
9. 蹶之得舆薪:蹶,推倒、砍伐;舆薪,整车的柴薪。意为砍倒后可作大量燃料。
10. 规以种松菊:规,计划、打算;松菊象征高洁隐逸,《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以上为【宥老楮】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名为《宥老楮》,题中“宥”意为宽恕、宽容,“老楮”即年久的楮树。诗人本欲伐树改植松菊,却在观察中发现其多般实用价值,遂生怜惜之心,转而为之赋诗,体现了一种由实用理性转向审美观照、由功利取舍升华为哲理体悟的过程。全诗以平实语言展开叙述,结构清晰:先写环境与树木形态,继而质疑其“不材”,再细数其用,最终上升至生命哲思。诗中融合了自然观察、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展现了苏轼“万物皆可资用”“物无贵贱”的达观态度,以及“投斧赋诗”这一行为背后的人文情怀——对自然的尊重与诗意救赎。
以上为【宥老楮】的评析。
赏析
《宥老楮》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哲理诗,通过描写一棵老楮树的命运转折,展现苏轼深邃的生命观与物我关系的理解。开篇写树之位置与生长状态,突出其“大”“沃”“涨”“熟”的旺盛生命力,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印象。随后笔锋一转,提出“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的实用主义质疑,流露出最初欲除之而后快的心理动因。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功利判断,而是深入探究其实际用途:造纸、制药、制绢、洁面、培菌、照明……一一列举,层层递进,使“不材”之木显现出丰富价值。这种由否定到肯定的认知转变,正是苏轼思维辩证性的体现。
更进一步,诗歌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与哲理的升华。“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一句尤为精妙:既承认其不具备松竹般的节操象征,又强调其温和无害、有益民生的特质。这正暗合《庄子》中“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思想。结尾“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点明主旨——生命无论高低贵贱,皆有其存在之道,盛衰相依,祸福相伏。最后“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不仅是行为的逆转,更是心灵的净化:以诗代斧,以美赎怨,完成了从破坏到赞美的精神转化。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逻辑严密而富于情致,堪称宋代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宥老楮】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评此诗:“借一老树发议,层层翻驳,终归于仁爱物生之旨,是坡公格物之笔。”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五:“‘投斧为赋诗’五字,写出一段不忍之心,较之‘斧斤以时入山林’更觉温厚。”
3.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东坡《宥老楮》诗,述物之用至详,盖博物君子,不屑小物也。”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叙事说理,条达通畅,非徒雕饰词藻者所能仿佛。‘生理有倚伏’一句,足括一部《内经》《道藏》。”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宥老楮》一诗,实开宋人‘格物致知’之诗风,以日常琐物寓天人之理,影响后来理学家诗甚巨。”
以上为【宥老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