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门前道路两旁树木葱茏苍翠,前行时仿佛穿行在浓密的绿荫之中。
回到堂上静坐回望,只见山岩幽谷意境深远,令人遐思无穷。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留题:题写诗文于某处,多为游览时即兴之作。
2. 石经院:寺院名,具体位置待考,或指藏有石刻佛经的寺院,宋代多地有此类建筑。
3. 葱茜(cōng qiàn):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4. 门前路:指通往石经院的山路或小径。
5. 行穿翠密中:边走边穿过浓密的绿树丛中。
6. 却来:返回、回来之意。
7. 堂上:指寺院中的厅堂或禅堂。
8. 岩谷:山岩与山谷,泛指山林深处的自然景观。
9. 意无穷: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亦含禅理之意味。
10. 三首:此为组诗之一,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览石经院时所作组诗中的一首,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清幽深远。诗人通过描写途中所见的葱翠林木与回望时所见的岩谷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心灵的宁静安适。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不事雕饰而意趣盎然,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崇尚自然的特点。在行走与静观之间,展现了由动入静、由外入境的心灵历程,富有禅意。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前两句写“行”,描绘了一幅青翠满目、曲径通幽的画面,“葱茜”与“翠密”叠用,强化了视觉上的郁郁葱葱之感,使人身临其境。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动入静,写诗人登堂回望,视野开阔,岩谷深邃,引发无限情思。这种“行—观—思”的结构,暗合游历与悟道的过程。
苏轼一生好游山水,尤喜佛寺清境。此诗虽无明显禅语,却寓禅于景,岩谷之“意无穷”既是自然之美,也是心境之远,体现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语言朴素流畅,毫无斧凿痕迹,正是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追求的体现。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清新自然,写景寓情,可见东坡晚年寄情山水、心契幽境之致。”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时曾言:“东坡诸游记诗,多于平淡中见深远,如此类‘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不着议论而意味自长。”(见《瀛奎律髓汇评》)
3. 《宋诗钞·东坡集》提要称:“苏子瞻诗才雄万夫,亦能以简淡胜。如《留题石经院》诸作,景近而旨远,可与王维辋川诸咏并参。”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东坡晚岁之作,渐趋冲淡,多写眼前景,抒胸中真,不尚辞藻而气韵自高。”此诗正可为此说之例证。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