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湖面上稀稀落落的秋雨刚刚停歇,山头间云雾缭绕,暮色苍茫。池塘水位下降,荷叶已近凋零;城中人们陆续归家,此时正是山中猛虎即将出巡的时分。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指苏轼曾在九月间游览南溪时,在竹子上题写过两首小诗。
2. 南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或为黄州附近的一处溪流,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之地。
3. 既而忘之:不久之后便忘记了所题之诗。
4. 昨日再游:指某日再次来到南溪游览。
5. 湖上萧萧疏雨过:湖面上稀疏的秋雨刚刚停止。“萧萧”形容雨声稀疏凄清。
6. 山头霭霭暮云横:山巅上云雾弥漫,暮色四合。“霭霭”形容云气浓密。
7. 陂塘水落荷将尽:池塘水位下降,荷花荷叶已近枯萎凋尽。“陂塘”即池塘。
8. 城市人归虎欲行:城中百姓已陆续回家,山中老虎正要出来活动。此句暗写时间已晚,进入黄昏乃至夜幕。
9. 虎欲行:古人认为虎常于黄昏或夜间出没,此处既写实亦渲染氛围。
10. 其一:这是两首诗中的第一首。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再游南溪,偶见昔日题于竹上的旧作而录之,追忆往昔心境。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萧萧疏雨”“霭霭暮云”“水落荷尽”“人归虎行”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日傍晚图景。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深远,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人生迟暮的淡淡哀愁。诗中未直抒胸臆,却在景物描写中暗含感慨,体现了苏轼“寓情于景”的高超艺术手法。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四句皆为写景,却层层递进,由远及近,由天象至人事再到自然生态,构建出完整的时空画面。首句“湖上萧萧疏雨过”,以听觉与视觉开篇,营造出秋日的清寒与静谧;次句“山头霭霭暮云横”,将视线拉向远处山峦,暮色沉沉,天地苍茫,气氛渐趋凝重。第三句转写近景,“陂塘水落荷将尽”,点明季节已是深秋,荷塘衰败,生命凋零,隐含时光流逝之叹。末句“城市人归虎欲行”尤为精妙,以“人归”与“虎行”对照,既写出昼夜交替之际的自然规律,又暗含人间与山野、安全与危险的对比,赋予诗句更深的哲思意味。整首诗语言朴素,意象鲜明,情感内敛,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淡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写景如画,末句尤有奇趣,人归而虎行,反衬山野之幽寂,非亲历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极平实,而意味悠长。‘荷将尽’‘虎欲行’,皆见物候之感,寓时不我待之叹。”
3.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批:“四句皆对而不见其对,写晚景入神。‘虎欲行’三字险而不怪,增全诗苍莽之气。”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丰六年(1083)谪居黄州时,轼屡游南溪,多有题咏。此诗当作于是年秋,心境萧然,托景以寄慨。”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