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香山居士白居易在此留存遗迹,天竺禅师慧理曾有此故家。空自吟咏连珠般的诗篇与叠璧般的墨宝,已看不到飞鸟出林的笔势与惊蛇入草的笔法。深林中野生的桂树在寒冷中不结子,雨水浸湿的山姜病弱却开着花。四十七年光阴真如一场大梦,天涯流落不禁老泪纵横。
以上为【天竺寺,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天竺寺:杭州西湖上天竺寺,始建于五代
2. 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
3. 天竺禅师:指慧理禅师,东晋时建灵隐寺
4. 连珠叠璧:喻白居易诗文书画如连珠叠璧般精美
5. 飞鸟惊蛇:形容书法笔势灵动,典出《法书要录》
6. 野桂无子:暗喻自身命运多舛
7. 山姜病花:山姜药用可温中祛寒,病中开花喻困厄中的坚持
8. 四十七年:苏轼自注"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指闻父言白居易事至今四十七年
以上为【天竺寺,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杭州天竺寺为时空坐标,通过"香山遗迹"与"天竺故家"的历史对话,构建出跨越三百年的文化记忆链。"空咏连珠"与"已亡飞鸟"的今昔对照,既追怀白居易诗书双绝的艺术成就,又暗喻自身文艺传承的困境。尾联"四十七年"的生命计量与"天涯流落"的空间定位,将个人命运融入历史长河,在佛寺场域中完成对人生虚幻性的终极叩问。
以上为【天竺寺,并引】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魅力在于三重时间维度的交响:首联以"留遗迹""有故家"开启历史时间,让晋代开山祖师与唐代诗豪进行跨时空对话;颔联通过"空咏""已亡"的失落感构建审美时间,在书法意象"飞鸟惊蛇"中寄托对完美艺术境界的向往;颈联转入自然时间,"野桂无子"与"山姜病花"的物候反常,暗合诗人贬谪生涯的困顿;尾联"四十七年"的生命时间最终收束于"真一梦"的佛教空观,而"泪横斜"的感性爆发又与理性认知形成张力。全诗在七律的严谨框架中,通过佛寺、古人、植物、泪水的意象组合,完成从文化追忆到生命体悟的升华,展现苏轼晚年诗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特质。
以上为【天竺寺,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祐五年作于杭州。『四十七年真一梦』盖忆童时闻父老言白乐天事,今躬为杭州守,恍如宿契。"
2. 明·袁宏道《西湖记述》:"子瞻《天竺寺》诗,『林深野桂寒无子』一联,幽峭处竟似柳州,不类本色。"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空咏连珠吟叠璧』谓乐天诗翰,『已亡飞鸟失惊蛇』叹真迹无存,四句尽括《长庆集》中天竺诸篇。"
4.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四句寓感慨于闲淡,『泪横斜』三字尤见悲怆,然不堕哀怨,故佳。"
5. 现代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将个人记忆(闻父言)、历史记忆(白居易)、地方记忆
以上为【天竺寺,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