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因家贫而出仕为官,退隐后便归乡务农,
二百年来,我们家世代都恪守这一传统。
通过不正当手段求取富贵,终究会招致灾祸,
你们切切不可败坏这清廉传家的门风。
以上为【示子孙二首】的翻译。
注释
示子孙:写给子孙看,有训示、教诲之意。
为贫出仕:因家境贫寒而外出做官。语出《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体现了儒家“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的出处观。
退为农:辞官后退隐回乡,从事农耕。
二百年来:泛指陆游家族自高祖陆轸以降,世代为官清正、不慕荣利的传统。
苟求: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
汝曹:你们。
坠家风:败坏、丧失家族世代相传的风气与原则。
以上为【示子孙二首】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核心在于告诫后代要安贫乐道、坚守清廉,将“出仕为农、不慕富贵”的朴素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手法:
直抒胸臆,语言质朴:作为训示后辈的诗,它不求文辞华丽,而是用最平实、恳切的语言道出最根本的治家处世之道。
正反对比:诗中通过“为贫出仕”的正道与“富贵苟求”的邪路形成鲜明对比,并直接点明后者“终近祸”的严重后果,极具警示作用。
以上为【示子孙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凝聚了陆游一生的人生智慧与道德坚守,展现了一位长者对后代的深沉爱意与责任。
崇高的出处观:诗的开篇定义了陆游家族对“仕宦”的理解:做官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富贵,而是为了解决基本生计(为贫)并践行道义;一旦去官,便安然回归田园(为农)。这便将“仕”与“隐”都置于一种朴素而高尚的道德基础之上,与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庸官形成了鲜明对比。
深刻的祸福观:“富贵苟求终近祸”一句,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洞悉人性的睿智。它告诫子孙,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权势与财富,如同建立在沙丘上的楼阁,必然倾塌,并会带来灾祸。这种对“福兮祸之所伏”的清醒认识,是给予后代最宝贵的护身符。
殷切的传承意识:全诗的落脚点是“切勿坠家风”。这不仅是要求子孙保持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要求他们继承一种精神品格——清廉、自守、知足、刚正。在陆游看来,这种无形的家风,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珍贵的传家之宝,是家族得以绵延兴盛的根基。
以上为【示子孙二首】的赏析。
辑评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放翁家训诗,如‘富贵苟求终近祸’句,真乃吃紧为人语。其一生磊落光明,节概凛然,皆于此数语中见之。此种诗,感人深于《剑南》万首。”
(评点:潘德舆认为这类家训诗是陆游诗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蕴含的做人道理比其名作《剑南诗稿》中的万首诗更为深刻感人,并指出其人格与诗格的统一。)
近代学者 朱东润《陆游研究》:
“《示子孙》诸作,是陆游人格的直接体现。他将自己家族的传统和儒家的道德观念化为最朴素的训诫,希望子孙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都无愧的、堂堂正正的人。这是他对家族,也是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评点:朱东润先生从陆游的整体人格与思想贡献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类诗作的价值,认为其超越了家庭范畴,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现代学者 欧小牧《陆游年谱》(在相关纪事中论及):
“务观(陆游)家世清贫,其高祖陆轸即以‘不事生产’告诫后人。至游已历二百年,其《示子孙》诗云‘二百年来世世同’,信非虚言。此一家风,铸就其铮铮铁骨,故其诗其文,能挺然立于南宋中兴诸家之上。”
以上为【示子孙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