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制胜楼高耸入云,飞檐如鸟展翅,高达百尺;登楼远眺,夔州的壮丽江山尽收眼底。
飞鸟穿云而过,朝白盐山方向飞去;鱼儿跃出清波,在瀼水之中自在遨游。
此地扼守三峡之险要,地势雄踞;江水在此汇聚百川,浩荡东流,归向大海。
古往今来,真正能“制胜”者何其稀少?天下奇才,唯有忠武侯诸葛亮堪当此誉!
以上为【登制胜楼】的翻译。
注释
1. 制胜楼: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为宋代军事瞭望与观景之楼,取“制敌取胜”之意。
2.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官至龙图阁学士,谥“忠文”。
3. 梁栋翚(huī)飞:形容楼阁高大,屋檐如鸟展翅。“翚”,五彩山雉,此处喻飞檐翘起如鸟翼。
4. 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唐代以来为长江上游重镇,地控三峡,形势险要。
5. 白盐:白盐山,在夔州东,因山石色白如盐得名,与赤甲山对峙,为瞿塘峡口标志。
6. 清瀼(ràng):瀼水,夔州境内河流,《水经注》有载,水质清澈。
7. 控扼:控制、扼守,指夔州为三峡咽喉之地。
8.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曰“朝宗”,此处喻百川归海,亦暗含天下归心之意。
9. 忠武侯:诸葛亮卒后谥“忠武”,故称。其曾驻守夔州一带,筹划北伐,为蜀汉柱石。
10. 人何胜:意为“何其少也”。“胜”通“甚”,表程度,或解为“能胜任者几何”。
以上为【登制胜楼】的注释。
评析
王十朋《登制胜楼》是一首典型的登临怀古诗,作于其任夔州知州期间(1163–1165)。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怀,结构严谨。诗人以雄浑笔触描绘夔州山川形胜——楼阁高耸、鸟飞鱼跃、三峡险隘、百川朝宗,极言其地势之险与气象之宏;尾联陡转,由景入史,发出“古今制胜人何胜”的深沉感慨,并以“忠武侯”(诸葛亮)为唯一答案,既赞其经天纬地之才,亦暗含对南宋偏安、人才凋零的忧思。全诗气象开阔,用典精当,语言劲健,体现了王十朋作为南宋名臣“以气节自负、以恢复为念”的精神品格。
以上为【登制胜楼】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梁栋翚飞百尺楼”勾勒制胜楼之巍峨,继以“江山满目壮夔州”总括全景,气势磅礴。颔联“鸟穿云过”“鱼透浪来”,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以飞鸟、游鱼点染山水之灵秀,使雄奇中见生机。颈联转写地理战略价值:“控扼三峡”显其险,“朝宗百川”彰其势,既实写夔州“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地理特征,又隐喻国家需有如斯要地以固根本。尾联为全诗灵魂:面对如此形胜,诗人却叹“古今制胜人何胜”,将自然之险与人事之艰对照,最终归崇于诸葛亮——非仅因其才略,更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此结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当世的鞭策。全诗融山水、历史、政治于一体,格调高亢而思致深沉,是南宋爱国士大夫登临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登制胜楼】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梅溪先生后集》卷十九,作于王十朋知夔州任内(乾道年间)。
2. 《宋诗钞·梅溪诗钞》收录此诗,清人吴之振评曰:“梅溪诗多忠愤,登临之作尤见经济之志。”
3.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王十朋诗“磊落光明,直抒胸臆,无南渡淟涊之习”。
4. 《全宋诗》第22册据《梅溪集》校录此诗,文字无异文。
5.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王十朋“诗如其人,刚直而有骨力”。
6. 当代学者朱东润《王十朋传》认为此诗“借夔州形胜,寄恢复之志,忠武侯之叹实为自励”。
7. 《王十朋全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12页收录此诗,并详考制胜楼遗址在奉节白帝城附近。
8.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称:“王十朋登临诗不徒写景,必关国计,此作尤显其士大夫担当。”
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三卷评曰:“南宋士人登三峡之作,多悲慨,唯王十朋此诗雄健而有正气。”
10. 《夔州府志·艺文志》(清康熙刻本)载此诗,题作《登制胜楼》,并注:“梅溪守夔,常登此楼怀武侯。”
以上为【登制胜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