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以丹青之眼观道,道性常在寂静之处显现。
早知雨水本就是水所化,便不会将雨声与水声当作两种不同的声响。
以上为【次周焘韵,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次周焘韵:依照周焘原诗的韵脚和诗题格式进行唱和。周焘为北宋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2. 道眼:指能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之眼,常见于佛道典籍,如《华严经》:“以道眼观一切法。”
3. 转丹青:丹青本指绘画颜料,此处喻指以艺术或直观方式展现道的境界;“转”意为显现、转化。
4. 常于寂处鸣:道虽无形无声,却常在寂静中显发妙用,暗合老子“大音希声”之意。
5. 早知雨是水:雨由水汽凝结而成,本质仍是水,比喻现象与本体原为一体。
6. 不作两般声:不将雨滴落地之声与水流之声视为二物,强调万法一体,破除分别执著。
以上为【次周焘韵,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和周焘之作,题中“并叙”或指附有叙述文字。全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哲理境界。诗中通过“道眼”“丹青”“寂处”“雨声”等意象,表达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洞察:万法归一,声相无别。诗人主张超越表象,直契本体,体现出典型的禅宗思维与道家齐物思想的融合。所谓“不作两般声”,正是破除分别心的体现,呼应《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旨。
以上为【次周焘韵,并叙】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仅四句,却蕴含深刻的哲理。首句“道眼转丹青”立意高远,“道眼”是超然的观照视角,“丹青”则代表世间形色,诗人言“转”,即是以道眼点化万象,使丹青(艺术或现象)成为道的显现。第二句“常于寂处鸣”进一步深化,道不在喧嚣之中,而常于无声处发声,契合禅宗“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意境。后两句以“雨”与“水”的关系作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统一。雨看似异于水,实则同源同质;若能彻悟此理,则听雨声即听水声,无二无别。这种“不二”的思想,既是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也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相通。苏轼以其圆融的智慧,将日常物理升华为生命哲思,展现了其晚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次周焘韵,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查慎行语:“此诗言道在寻常,声尘本一,非具道眼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语极浅近,意极深远,东坡晚岁得禅理深者,此类是也。”
3. 清代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云:“四语皆妙悟,非勉强凑泊,自是天成。”
4. 《历代诗话》引《艇斋诗话》:“东坡次韵诗多随意挥洒,然此首独见真解,盖得于静中观物之妙。”
以上为【次周焘韵,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