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边城岁末风雪交加,勉强压抑离愁与君共饮春酒作别。
军帐中夜话霜月凄寒,铁骑拂晓出征冰河迸裂。
断蓬枯叶在黄沙中飞卷,唯见千树松枝凝结雾凇。
此去应为王孙朝觐京师,仪仗华美符节玉亮百官列队相迎。
左有公孝右有孟博辅佐,我居其间长啸应诺意气相投。
仆夫为我催促早日归来,定要赶在北海春水化冻前争相回还。
以上为【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的翻译。
注释
曾仲锡:曾孝序字仲锡,时任环庆路通判,为苏轼友人。
春醪:春酒,陶渊明《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玉帐:主帅军帐,李白《司马将军歌》“玉帐分弓射虏营”。
水河裂:冰河破裂,李贺《北中寒》“黄河冰合鱼龙死”。
䰒松花:松树雾凇,苏轼自注“雾凇俗称树挂”。
珠幢玉节:饰珠的旗幡与玉制符节,唐宋节度使仪仗。
公孝、孟博:东汉褚燕字公孝,范滂字孟博,皆名士,喻朝中贤臣。
北海: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代指北方边地。
以上为【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边塞送别诗之变调,将惯有的悲戚之情转化为雄浑豪迈之境。全诗以“风雪”起兴,经“铁骑”“断蓬”的凌厉意象,终至“珠幢玉节”的辉煌想象,在现实与愿景的强烈反差中,既暗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又寄托自身政治理想,展现苏轼“化苦旅为壮游”的独特诗学境界。
以上为【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在时空转换间展现苏轼的匠心:前四句以“岁暮风雪”与“春醪”对举,用味觉暖意对抗视觉寒色;“玉帐夜谈”与“铁骑晓出”则浓缩边塞十二时辰。中段“断蓬黄沙”的荒寂与“千林松花”的绮丽形成审丑与审美的辩证,暗喻边陲之危与机遇并存。后六句突转京城盛景,“左援右孟博”的用典既是对汉唐治世的追慕,更是对熙宁变法的隐讽。尾联“与春水争先”的奇喻,将归期这种抽象概念具象为自然竞赛,在豪情中暗藏对政治春天的渴望。全诗打破送别诗常规套路,以军事意象写文士征程,用历史人物衬现实抱负,堪称宋人边塞诗的别调。
以上为【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的赏析。
辑评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铁骑晓出水河裂’七字,真能状朔漠严凝之景,较岑嘉州‘风掣红旗冻不翻’别开生面。”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 :“后四句突然变换音节,如破阵乐中忽闻笛韵,此老故是不羁之马。”
日本·近藤元粹《苏东坡诗钞》 :“‘断蓬飞叶’与‘千林松花’一惨淡一清华,并置尤见奇崛,此东坡所谓‘反常合道’之趣。”
现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 :“诗中‘仆夫催归’的戏剧性设定,反映元祐更化时期旧党人物既期待回朝又忧虑党争的复杂心态,北海春水实为政治气候的隐喻。”
以上为【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