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澈眼眸化作金色琴徽,洁白牙齿作为玉制弦轴。
名琴“响泉”究竟有何用?身佩金带仍常处困窘。
泪珠涟涟浸出斑斓痕,青鬓婉转堆积如云鬓。
君子若要安坐调七弦,应当弹奏《卓氏引》曲调。
以上为【琴枕】的翻译。
注释
金徽:琴面识音金点,梁元帝《纂要》“琴有十三徽”
玉轸:琴轴,李贺《听颖师弹琴》“玉轸蜀桐虚”
响泉:唐代名琴,宋人《琴书》“响泉韵磬,皆世宝”
卓氏引:卓文君《白头吟》别称,《乐府解题》“《卓氏引》者,司马相如妻作也”
以上为【琴枕】的注释。
评析
清澈眼眸化作金色琴徽,洁白牙齿作为玉制弦轴。
名琴“响泉”究竟有何用?身佩金带仍常处困窘。
泪珠涟涟浸出斑斓痕,青鬓婉转堆积如云鬓。
君子若要安坐调七弦,应当弹奏《卓氏引》曲调。
以上为【琴枕】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三重转换:感知转换上,将视觉(清眸)、触觉(素齿)、听觉(响泉)通感交融,创造“琴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性别转换上,男性诗人通过“云鬒”“珠泪”的女性化书写,完成自我情感的客体化表达;时空转换上,从当下“金带苦窘”的现实困境,经由琴器穿越到汉代卓文君的典故时空,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苏轼巧妙利用琴枕作为物质载体,既承载了个人仕途坎坷的感慨(写此诗时正值外放期间),又揭示了艺术品在命运颠沛中的永恒价值。
以上为【琴枕】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此诗幽艳凄恻,『斓斑渍珠泪』五字尤为人神,在东坡咏物诗中别调。”
清·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响泉竟何用』是反诘语,与《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同一妙理。”
近代·陈迩冬《苏轼诗选》:“此诗通篇以美人喻琴,复以琴喻人,结用文君典,将器物、音乐、爱情三重意象熔铸一炉。”
以上为【琴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