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卢山中的五咏之一,写卢敖洞。
长安其实并不遥远,入蜀的游子却总是苦苦思念归途。
不要让世俗的名利遮蔽了日光,不如将此地称作“小峨眉”,悠然自得。
(注:此诗为苏轼《卢山五咏》组诗中的《卢敖洞》一首,借卢敖修道传说抒怀,表达超脱名利、向往自然之志。)
以上为【卢山五咏卢敖洞】的翻译。
注释
1. 卢山:即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古代道教与佛教圣地,亦为文人隐居之所。
2. 卢敖:秦代方士,据《淮南子》记载,卢敖游于北海,追求长生之道,后传说其在庐山修道成仙。
3. 《卢山五咏》: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组咏景抒怀诗,共五首,分别咏五处庐山景点,此为其一。
4. 长安:唐代都城,宋代文人常用以代指朝廷或仕途中心,象征功名利禄。
5. 蜀客:泛指入蜀或来自蜀地的游子,此处或为泛称,借指羁旅之人。
6. 苦思归:深切思念故乡或仕途之外的精神归宿。
7. 名障日:比喻名利之心遮蔽了清明本性,如同乌云蔽日。
8. 唤作小峨眉:将卢山中的某处称为“小峨眉”,峨眉山在四川,为佛教名山,此处用以形容山水清秀、堪比胜境。
9. 峨眉:即峨眉山,位于四川乐山,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常被文人用作高洁、幽远的象征。
10. 小峨眉:并非实有地名,乃诗人比拟之辞,意在赞美卢敖洞所在之地清幽可人,堪为隐居佳处。
以上为【卢山五咏卢敖洞】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名利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长安自不远”表面说地理距离近,实则暗指功名之路看似可及;次句“蜀客苦思归”则写出漂泊者的乡愁与精神困顿。后两句笔锋一转,劝诫世人勿被“名障日”,提倡以山水为寄托,将卢山比作“小峨眉”,既显亲切,又寓高洁之志。全诗融合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怀,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与哲思。
以上为【卢山五咏卢敖洞】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前两句从空间与心理两个层面展开:“长安自不远”是地理事实,也是仕途诱惑的象征;“蜀客苦思归”则揭示出即便身处近处,心却难以安宁,反衬出精神归宿的遥远。这种矛盾正是苏轼自身经历的写照——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内心渴望回归本真。
后两句转入议论与劝诫。“莫教名障日”一句,直指人心之蔽,化用佛道思想,强调去除执念,方能见性明心。而“唤作小峨眉”则以轻松笔调收束,赋予自然以人文之美,既是对卢敖洞的赞美,也体现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情怀。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空灵,融道家隐逸思想与儒家仕隐矛盾于一体,典型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智慧。短短二十字,既有哲理深度,又有审美情趣,堪称五绝佳作。
以上为【卢山五咏卢敖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味永,不假雕饰而意自深,东坡晚年诗格类如此。”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名障日’三字警切,足为热中者下一针砭。”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录此诗,但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苏轼山水诗云:“东坡游历所至,皆能托兴深远,不徒模山范水。”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五言绝句,宋人少工,然东坡数首,颇得乐府遗意,此等尤清远有致。”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卢山五咏》借古迹抒怀,多寓身世之感,此首尤见其欲超脱名缰利锁之志。”
以上为【卢山五咏卢敖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