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每日清扫地面,点燃香火,关上阁门静卧安眠,竹席清凉如水,帐幔轻柔似烟。有客人来访,我从梦中醒来,一时不知身在何处;于是挂起西窗的帘子,只见窗外波浪滚滚,与天相接,一片辽阔。
以上为【南堂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南堂:位于四川眉山,是苏轼故居中的一处建筑,此处泛指其居所或借指贬谪地的住所。
2. 扫地焚香:指日常清洁与礼佛修心之举,体现生活之清静有序。
3. 闭阁眠:关上门窗静卧,形容隐居或避世之态。
4. 簟(diàn)纹如水:竹席的纹理平滑清凉,如同水面般清澈凉爽。
5. 帐如烟:帐幔轻薄飘逸,仿佛烟雾缭绕,形容寝具之轻柔朦胧。
6. 客来梦觉:有客人到来惊醒梦境,暗示诗人原本处于悠然入梦的状态。
7. 知何处:梦醒后一时迷失方向,产生空间上的恍惚感。
8. 挂起西窗:卷起西边窗户的帘子或窗帷。
9. 浪接天:窗外江水翻涌,波浪与天际相连,极言视野之开阔。
10.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南堂为其在临皋亭所筑居室,非原籍眉山之南堂,此处“南堂”应指黄州居所。
以上为【南堂五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南堂五首》中的其中一首,表现了诗人贬谪期间闲适自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前两句写日常生活的简朴与雅致,后两句由梦醒后的迷离转向开阔的自然景象,体现出诗人由内而外的心境转换——从闭门独处的静谧,到面对天地浩渺的豁达。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南堂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笔法勾勒出一个清寂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首句“扫地焚香闭阁眠”连用三个动作,呈现出一种规律、洁净、内省的生活节奏,透露出诗人虽处贬所却不失从容的生活态度。“簟纹如水帐如烟”一句,视觉与触觉交融,将夏日午睡时的清凉与朦胧之美写得极为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第三句“客来梦觉知何处”陡然转入心理描写,梦醒之际的短暂迷失,既是生理反应,也暗含人生漂泊、宦海浮沉的哲思。末句“挂起西窗浪接天”境界顿开,由室内转向室外,由个人小我通向天地大化,象征着诗人从困顿中抬头望见广阔世界的精神跃升。此句气象宏阔,余韵悠长,堪称点睛之笔。整首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南堂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胸中自有丘壑”。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时指出:“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情景交融,非大家不能为。”
3.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云:“东坡晚岁诗多萧散自适之作,如‘挂起西窗浪接天’,不着力而境界自高。”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曰:“此诗写闭户高眠,忽而梦觉,忽而开窗见天水相接,一静一动,妙不可言。”
以上为【南堂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