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儿开放送走残余的寒意,果实成熟恰逢新火节的到来。关中地区幸好没有梅花,你(指某种果实或植物)勉强可以充当佳肴来调和鼎食。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是宋代文人酬答常见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曾在此任职。
4. 北亭:岐下某处亭名,为诗中所咏之地。
5. 开花送馀寒:花开象征春天到来,驱散残冬的寒冷。
6. 结子及新火:果实成熟之时正值“新火节”,即寒食节后改火之日,约在清明前后。
7.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古都长安所在,此处泛指岐下一带。
8. 幸无梅:言此地不产梅花,暗含遗憾或调侃之意。
9. 汝强充鼎和:你姑且作为美味来调和饮食。“汝”可能指当地某种可食果实或蔬菜。
10. 鼎和:鼎中调和的食物,出自《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事物虽非上品,亦可堪用。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诗中借物抒怀,以自然物候变化为引,表达对生活境遇的达观态度。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表面写景叙事,实则蕴含人生哲理:虽处偏地、物产不丰,亦能随缘自适,化平凡为可用。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怀与生活智慧。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二十字,结构紧凑,意蕴丰富。前两句写时节流转:春花绽放,寒气渐消;果实成熟,正应新火之时,展现自然界有序更替之美。后两句转入人事评议,“幸无梅”语带双关——既实指地理气候不宜梅树生长,又暗用“盐梅”典故,反衬本地缺乏高雅风物。然而诗人并不因此失落,反而说“汝强充鼎和”,以幽默豁达之笔,肯定本土寻常物产的价值。全诗寓哲理于日常,体现苏轼善于在平凡中发现意义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其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用典自然,情感含蓄而隽永,堪称次韵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人查慎行评:“语似平易,实含寄托,次韵而能超脱,东坡之妙也。”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此等诗看似不经意,然节令、地理、人情俱到,所谓‘淡语皆有味’者。”
3. 《三苏年谱》(孔凡礼著):“元祐七年,子由作《岐下诗》十首,东坡继作,此其一。时兄弟俱在仕途,诗中流露相呼应之情。”
4. 《苏诗补注》(冯应榴辑):“‘新火’点明时节,‘鼎和’用《书》语,见出处之妙。”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