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虫儿爬行如蛇般足肢轻动,形影相随却无角的龙一般含蓄灵动。
你作为画中之虎不必发笑,终将把那毒虫蝎尾也吞食干净。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翻译。
注释
1. 雍秀才:姓雍的读书人,生平不详,“秀才”为古代科举功名初级称谓。
2. 画草虫八物:指雍秀才绘制的八种草间昆虫,此为其一。
3. 促纤:名称不详,或为某种细小昆虫,可能指蟋蟀、蝼蛄之类善跳跃或爬行者。“促”有急促之意,“纤”指细小,合指体态细小而行动敏捷之虫。
4. 跂跂(qí qí):虫类爬行的样子,形容足肢移动之态。《尔雅·释虫》:“跂跂,行也。”
5. 脉脉(mò mò):形容情态含蓄相连,此处拟物之形影相随,或状其蜿蜒之姿。
6. 无角龙:传说中龙有角,无角者或为蛟、螭之类,此处用以比喻虽具龙形而无威之物,突出草虫之灵秀而不张扬。
7. 为虎:意为“作为虎”或“若是虎”,假设语气。
8. 君勿笑:劝告之语,你不要嘲笑。
9. 虿(chài)尾虫:虿为古称毒虫,多指蝎类,尾有毒刺。此处代指带毒的小型昆虫。
10. 食尽:吃光,吞尽,暗示强者亦依赖微物为食,寓大小相依、强弱转化之意。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赠雍秀才所绘《草虫八物》之一“促纤”(或指某种细小昆虫)的题画诗。全诗以比喻起笔,将微小草虫比作有足之蛇、无角之龙,既写出其动态之灵巧,又赋予其神秘气质。后两句转而设一戏谑情境:以虎喻观者或画中另一形象,劝其勿笑小虫之微,反言大物亦将吞食此类毒虫,暗含万物相克、大小无常的哲理。语言简练,意趣盎然,体现了苏轼题画诗特有的机锋与幽默,亦见其对自然微物的细致观察与平等观照。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层次分明,意象奇巧。前两句以“跂跂有足蛇”与“脉脉无角龙”对仗而出,既描摹了草虫爬行之态,又通过神话动物的比拟赋予其超凡意趣。蛇足本无,此处“有足蛇”实为借喻,强调其多足疾行之状;“无角龙”则化用龙的文化意象,将微虫提升至神异境界,体现苏轼“以大喻小”的审美趣味。后两句陡转,引入“虎”这一猛兽形象,形成大小、强弱的强烈对比。然而诗人并不赞虎之威,反劝其“勿笑”,继而言“食尽虿尾虫”,揭示即便是猛虎,其生存亦离不开对微小毒虫的摄取,暗含“大道至微”“万物相生相克”的哲思。全诗语言诙谐,构思巧妙,既有画面感,又富理趣,是典型的东坡式题画小品——于细微处见天地,于戏谑中藏深意。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二注:“此诗为题画之作,咏草虫之微而托兴深远,语带机锋,可见东坡观物之妙。”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二十字中有转折,有讽谕,有寄托,小中见大,的是妙笔。”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题画诗时指出:“东坡题画,往往不滞于形迹,而寄慨于物理,此其所以超绝也。”可为此诗旁证。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评曰:“以蛇龙喻草虫,奇想天外;劝虎勿笑,翻转常情。东坡之智,正在此等处。”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