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四位白发苍苍的隐士,何曾真正栖身于商山之巅?
烦劳您画中之影,映照出我胸中所藏的山水情怀。
山中又有什么呢?古木苍老,土石粗拙而无华。
正因依赖天光日影的照耀,山涧溪谷才呈现出斑斓缤纷的色彩。
我内心空明澄澈,如无一物,这般文墨丹青又何足挂怀?
请您看看那口古老的井水,天地万象皆在其间自由往来。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王定国:名巩,字定国,北宋文人,苏轼友人,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
2. 王晋卿:名诜,字晋卿,北宋画家、驸马都尉,善画山水,尤工着色山水。
3. 《着色山》:指用彩色绘制的山水画,区别于水墨山水。
4. 白发四老人: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象征高洁避世之士。
5. 商颜:即商山,又称商颜山,在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为“商山四皓”隐居之地。
6. 胸中山:化用“胸有丘壑”之意,指心中所存的山水意境,亦暗喻精神世界。
7. 木老土石顽:形容山中草木古老、土石粗拙,突出自然本真之态。
8. 天日光:指自然光照,使山川显出斑斓色彩。
9. 斯文何足关:意谓如此文章或绘画技艺又何足挂齿,体现超脱艺术形式的态度。
10. 古井水:比喻心境如古井无波,能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出自佛道思想。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王定国所收藏的王晋卿所绘《着色山》图所作的题画诗之一。诗中借画抒怀,由画中之景引出胸中之意,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念。他并不拘泥于对画面的描摹,而是以哲思入诗,将自然山水与内心境界相融,表达出超然物外、心与道合的精神追求。诗风冲淡平和,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圆融通达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以“白发四老人”起兴,借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却不落窠臼,反问“何曾在商颜”,暗示画中人物未必真隐,亦或诗人对传统隐逸形象的反思。接着转入“纸上影”与“胸中山”的对照,将外在画境与内在心象打通,体现苏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
中间四句写山中实景,看似平淡——老木、顽石、天光、涧谷,却通过“纷斓斑”三字点出自然之绚烂,暗含“大道至简”之美。随后笔锋一转,言“我心空无物”,直承禅宗“本来无一物”之旨,否定对文辞技艺的执着,表现出超越形式的艺术态度。
结尾以“古井水”作比,极为精妙:井水静深,却能映照万象,往来不息,正如人心若空明,则宇宙万物皆可涵摄其中。全诗由画及心,由景入道,层层递进,体现出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七:“此等诗不在形似,而在神会。东坡以画为寄,非以画为玩也。”
2.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语近质朴,意极渊微。‘古井水’一句,摄尽全篇空灵之致。”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西清诗话》:“东坡题画,多不滞于物,如‘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真得画外意者。”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代题画诗之变,在于重意趣而轻形似,苏黄实开其先。”可为此诗背景佐证。
5. 《苏诗补注》引施元之注:“‘照我胸中山’,盖言画能通我性灵,非徒赏其笔墨也。”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