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穿着破旧的皮衣,骑着瘦弱的马,来到古黄河之滨,原野辽阔,天低云暗,雪花如细小的玉屑洒落人间。
我自嘲如同当年持节在匈奴中吃毡苦守的苏武,今日却像来此换酒畅饮的谪仙李白一般潇洒自在。
宦海浮沉,漂泊不定,人生如寄;而农耕之事,又何时才能亲手参与、归隐田园呢?
且让我多写些新诗与您唱和吧,切莫因为风雨交加就荒废了清晨的吟咏。
以上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李公择,即李常,字公择,北宋文学家,苏轼好友。次其韵,指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和诗。
2. 敝裘羸马:破旧的皮衣和瘦弱的马,形容旅途困顿。
3. 古河滨:指黄河旧道之滨,当时济南附近有黄河故道。
4. 糁玉尘:糁(sǎn),散落;玉尘,比喻雪花如玉屑般洁白细碎。
5. 餐毡典属国:指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困居北海,吞毡雪充饥,持汉节不屈,官至典属国。此处苏轼自比苏武,表达虽处困厄而不失节操。
6. 换酒谪仙人:指唐代李白,传说李白曾以所获金龟换酒豪饮,被称为“谪仙”。苏轼以此自喻洒脱不羁。
7. 宦游到处身如寄:宦游,为官而四处奔走;身如寄,人生如寄居世间,无固定归宿。
8. 农事何时手自亲:何时才能亲自参与农耕,暗含归隐之意。
9. 剩作新诗与君和:“剩”通“慎”或解为“多”,意为多写新诗与你唱和。
10. 莫因风雨废鸣晨:不要因为天气恶劣就放弃清晨吟诗的习惯,“鸣晨”指清晨吟咏。
以上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赴任途中抵达济南时,回应友人李公择赠诗之作。全诗以自嘲起笔,抒写旅途艰辛与仕途漂泊之感,同时融入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诗人巧妙借用“餐毡典属国”(苏武)与“换酒谪仙人”(李白)两个历史人物形象,既表现自己身处逆境仍不失气节,又流露出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后两句由仕途感慨转向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并以“新诗唱和”“不废鸣晨”作结,体现出诗人重情谊、惜时光、勤于创作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展现了苏轼典型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写景叙事,描绘冬日北行的苍凉图景,“敝裘羸马”与“野阔天低”相映,凸显孤独与艰辛。颔联巧用典故,形成鲜明对比:前句以苏武自况,体现忠贞与困顿;后句以李白自比,展现豪放与超脱。这种自我对照,正是苏轼人格的写照——在困境中不失风骨,在仕途中不忘诗意。颈联转入内心感慨,由外在奔波引向内在归隐之思,“身如寄”道尽宦游之无奈,“手自亲”则寄托田园之理想。尾联回归友情与诗兴,以“新诗唱和”“不废鸣晨”收束,表现出诗人对精神生活之执着。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引查慎行语:“‘餐毡’‘换酒’一联,以苏武、李白自比,悲壮与飘逸兼备,真坡公得意之笔。”
2.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此诗:“语虽浅近,意实深沉。‘身如寄’‘手自亲’,写出仕宦倦游之情,最为真切。”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此诗作于熙宁五年赴济南途中,时公方历外任,志虽未伸,而襟抱开朗,故能于困顿中见洒落。”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称:“‘莫因风雨废鸣晨’,一句结得有声有色,见东坡终身不废吟咏之志。”
以上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