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纷乱的落叶伴随着凄冷的秋雨,飘向天空如同散乱的丝线。
流逝的岁月也是如此无情,远行的游子究竟要前往何方?
节操与道义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而艰难险阻正是从此处开始。
待到将来成就清白高洁的德行时,依然会心怀敬畏,不愿为世人所知。
以上为【送胡掾】的翻译。
注释
1. 胡掾:姓胡的掾吏,具体生平不详,“掾”为汉唐以来官府中佐助官员的通称。
2. 乱叶和凄雨:杂乱的落叶与凄冷的秋雨交织,营造出悲凉的意境。
3. 投空如散丝:落叶随风飘舞,仿佛散落于空中的细丝,形容其纷乱无依。
4. 流年:指流逝的光阴。
5. 游子:离家远行之人,此处指胡掾。
6. 去何之:将要去往何处,表达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7. 节义:气节与道义,儒家所推崇的重要品德。
8. 方自兹:正从此时此地开始,意指艰难处境由此而始。
9. 他年著清德:将来成就清高的德行。“著”意为彰显、建立。
10. 仍复畏人知:依旧害怕被人知晓,体现谦退自守、不求闻达的品格。
以上为【送胡掾】的注释。
评析
这首《送胡掾》是苏轼在送别友人胡掾(掾为古代官府属吏)时所作,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勉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人生、道德与名节的深刻思考。全诗以景起兴,借“乱叶”“凄雨”渲染离别的萧瑟氛围,继而由自然之景转入人生感慨,感叹时光易逝、行路艰难。后四句转为劝勉与期许,强调节义的重要,并推崇内敛低调的品德修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格理想:重节义、轻声名、守本心。
以上为【送胡掾】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乱叶”“凄雨”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寓情于景,烘托出离别的伤感氛围。“投空如散丝”一句比喻新颖,既写落叶飘零之态,又暗喻人生漂泊无定。第二联由景入情,发出“流年一如此,游子去何之”的慨叹,将自然现象与人生际遇相联系,深化了时间流逝与命运不可控的主题。第三联笔锋一转,提出“节义古所重”,在动荡与困顿之中强调坚守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尤为精妙:“他年著清德,仍复畏人知”,不仅赞美了不慕荣利、内修其德的高尚人格,也折射出苏轼本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名声的警惕与超脱。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及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士大夫赠别诗,兼具情感厚度与思想高度。
以上为【送胡掾】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大气雄,无所不包,而于赠答之作尤见情性。”此诗虽短,然情真意切,足见其性情。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引冯舒语:“‘投空如散丝’奇喻,非东坡不能道。”
3. 《历代诗话》中评:“东坡赠人之作,多含勖勉之意,此诗‘节义’二语,凛然有风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直接收录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七律,以理趣胜,往往于寻常送别中寄慨身世。”可为此诗之注脚。
5. 《苏轼诗集》施元之注云:“此诗作于黄州以后,语带沧桑,而志节不堕,可见其心。”
以上为【送胡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