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
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
笑看远岸没,坐觉孤城低。
聊因三农隙,稍进百步堤。
炎州无坚植,潦水轻推挤。
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
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
似开铜驼峰,如凿铁马蹄。
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
嗟我久阁笔,不书纸尾鹥。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似闻百岁前,海近湖有犀。
那知陵谷变,枯渎生茭藜。
后来勿忘今,冬涉水过脐。
翻译
昔日的东新桥本有千根柱子支撑,横跨湖面宛如断裂的彩虹。
如今桥基陷入湿软的泥沼,木板破裂,随急流冲入溪中。
笑着看远处的堤岸被淹没,坐着便觉孤城地势低洼。
姑且趁着农闲时节,稍稍修筑百步长的堤道。
南方炎热潮湿之地难觅坚固木材,洪水轻易就将结构推垮挤压。
千年之后还有谁留存?只有罗浮山西侧的铁柱尚在。
唯独石盐木坚硬异常,连白蚁都不敢攀爬侵蚀。
它像打开铜驼街的山峰,又似凿出的铁马蹄印。
山石高耸如神力驱赶而来,但山川形胜毕竟不是会稽。
可叹我长久搁笔,未曾题诗于纸尾作记。
此刻却一无凭借,想建造凌空飞架的桥梁。
上百名民夫合力才打下一根木桩,深深钉入百尺淤泥之中。
幸赖一位旧日侯爵从内府捐出宝钱资助。
父老乡亲欣喜若狂,提着酒食纷纷前来,无一空手而归。
连续三天欢宴不断,几乎杀尽西村的鸡禽。
似乎听说百年前,这里临近大海,湖中有犀牛出没。
哪知沧海桑田变迁,干涸的水道竟长满茭白与藜草。
今日修桥切莫忘记后人,冬天过河时水深已漫过肚脐。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翻译。
注释
1. 两桥诗,并引东新桥:苏轼在惠州主持修建东新桥与西新桥,此为其《两桥诗》之一,题目标明先述东新桥。
2. 昔桥本千柱:指旧东新桥规模宏大,用多柱支撑。
3. 挂湖如断霓:形容桥横跨湖上,如彩虹中断,极言其壮美。
4. 浮梁陷积淖:浮梁,指桥体;积淖,淤泥湿地。谓桥基下沉于泥中。
5. 破板随奔溪:桥面木板破裂,被水流冲走。
6. 农三隙:农事间隙,即农闲时节。
7. 炎州:指岭南地区,气候炎热。
8. 潦水轻推挤:潦水,雨季积水;谓洪水轻易摧毁桥梁。
9. 铁柱罗浮西:传说罗浮山以西有汉代所立镇水铁柱,象征坚固不朽。
10. 石盐木:一种极为坚硬耐腐的木材,产于南方,俗称“盐木”或“椆木”。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惠州贬谪期间,借修桥之事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全诗以“东新桥”兴废为线索,由现实困境追溯往昔盛况,再转向当下重建之艰难与民众热情,最终升华为对自然规律、人事更迭的哲思。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有写实的力量,又有超然的哲理色彩。诗人并未止步于工程记录,而是通过“陵谷变”“海近湖有犀”等典故,揭示时间无情与人类努力之可贵。结尾“后来勿忘今”,既是劝诫,也是警醒,体现其仁政爱民的思想底色。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昔—今—建—思”为脉络展开。开篇描绘旧桥之雄伟(“千柱”“断霓”),随即笔锋一转写其毁坏之状(“陷淖”“破板”),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环境恶劣与工程之难。中间写百姓参与修桥,“百夫下一杙”写出劳动艰辛,“父老喜云集”则展现民心所向,场面生动感人。诗中穿插历史地理之思——“海近湖有犀”“陵谷变”,使主题超越具体工程,进入时空纵深。结尾“后来勿忘今”一句,语重心长,既是对现实的总结,也寄寓长远警示。艺术上善用比喻(“铜驼峰”“铁马蹄”)、夸张(“杀尽西村鸡”)与典故(铁柱、陵谷),语言刚健有力而不失温厚,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成熟风格。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纪事而兼怀古,语虽平易,意极深远。‘后来勿忘今’五字,足为千秋训。”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叙修桥事,不作颂美语,而民情物态毕现。‘笑看远岸没,坐觉孤城低’,写景中含忧患意识,非寻常刻画者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居惠,惟两桥之作为德于民最久。此诗详其始末,有史笔焉。‘探囊赖故侯’句,不忘资助之人,厚道君子之言。”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惠州所作诸诗,以此类纪实之作最为沉实动人。诗中将自然破坏力、人为建设意志与历史沧桑感交织一体,气象宏阔。”
5. 曾枣庄《苏轼选集》:“全诗叙事清晰,感情真挚,既有对百姓劳作的同情,也有对自然威力的敬畏,更有对政绩持久性的思考,是苏轼岭南诗中的代表作。”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