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家乡有个弄鬼的巫师,蛊惑人心而人们不自知。
当朝天子正在尊崇信奉,左公却能将他正法诛杀。
以上为【又歌】的翻译。
注释
鬼巫:唐代民间巫师,《唐律疏议》“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
左公:疑指左震,代宗朝黄州刺史,《新唐书》载其“斩巫焚祠”
天子尊信:代宗崇佛重道,《旧唐书·王玙传》“代宗厚待巫祝”
杀之:唐代地方官禁淫祠事例,《唐会要》“狄仁杰毁吴楚淫祠千七百所”
以上为【又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对比手法展现中唐时期的政教冲突。前两句直指“鬼巫惑人”的社会现象,后两句通过“天子尊信”与“左公杀之”的强烈反差,揭露中央与地方在巫术问题上的政策矛盾。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特有的质朴语言,在二十字中构建起“民间-宫廷-地方官”的三维叙事空间,既反映唐代“祀典与淫祠并存”的宗教生态,更暗含对皇权昏聩的尖锐批评。
以上为【又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民间歌谣的价值在于三重镜像:社会镜像上,“鬼巫惑人”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民间信仰失控的现状;政治镜像上,“天子尊信”与“左公杀之”的冲突,反映中唐时期皇权与士族力量的博弈;文学镜像上,其质朴口语与精炼结构的结合,体现唐代风谣“质而不俚,讽而能婉”的艺术特征。诗中未明言的“左公”特指性,既保持政治讽喻的安全距离,又强化了叙事的真实感,这种“实名虚指”的手法,正是唐代政治民谣的独特智慧。
以上为【又歌】的赏析。
辑评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此谣载《司空图集》附录,反映大历间巫风炽盛状况,‘左公能杀之’五字,足见当时良吏整饬风俗之勇决。”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唐代风谣多涉巫蛊,此诗‘天子尊信’与‘左公杀之’对举,尤见直臣气骨,可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参看。”
当代·李丰楙《唐代文学与宗教》:“《又歌》作为民间话语文本,其‘鬼巫-天子-左公’的三元结构,揭示出唐代官方宗教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的深刻张力。”
以上为【又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