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虽被赐居镜湖之畔,退老江东,却仍不如当年西归的玉局翁那般自在超然。
客居他乡的枕上还未容春梦断绝,那清虚圣洁的仙境仿佛就在静默存想之中。
每当遇到风景绝佳之处,便带着孩子同去游览;
向这位永和清都观的道士一问年龄,竟与我同年生人,都是丙子年所生。
不禁自嘲这一生究竟消磨了什么?不过如半篙浅水、百道空滩,徒然流逝而已。
以上为【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髮,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的翻译。
注释
1. 永和:地名,东晋时会稽郡有永和年间,此处或指浙江绍兴一带,唐代亦有永和县,但此处应为泛指或借用年号意境。
2. 清都观:道观名。“清都”原指天帝所居之所,道教称神仙居所为“清都”,此处用以美称道观。
3. 童颜鬒髮(zhěn fà):形容道士容颜年轻,头发乌黑浓密。鬒,黑而密的头发。
4. 丙子:干支纪年,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即丙子年。此处言道士亦生于丙子年,与苏轼同龄。
5.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曾请为道士,归隐于此,玄宗赐以镜湖。
6. 敕赐老江东:指皇帝下诏允许退居江东养老,暗用贺知章事。苏轼未曾实得此恩,故云“未似”。
7. 西归玉局翁:指苏轼自己。玉局翁,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晚年常以此自称,代指退隐身份。
8. 羁枕:客居异乡的枕席,指漂泊中的睡眠。
9. 清都宛在默存中:谓道教所言的仙境仿佛存在于静思冥想之中。“默存”为道家修炼术语,指闭目存思神真。
10. 半篙清涨百滩空:形容水流浅缓,仅能没半竿竹篙,百道河滩皆显空寂。比喻人生虚度,功业未成,只剩荒凉景象。
以上为【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髮,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晚年所作,写于其贬谪后期或北归途中,情感沉郁而通达。诗人借与一位同龄道士的邂逅,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仕途浮沉的无奈,也有对道家清修生活的向往,更夹杂着对生命虚度的自省与豁达。通过“镜湖”与“玉局翁”、“羁枕”与“清都”的对比,凸显出诗人身在尘世、心慕仙界的矛盾心理。尾联以“半篙清涨百滩空”作结,意象空灵,寓意深远,将人生沧桑浓缩于自然景物之中,余味无穷。
以上为【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髮,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历史典故开篇,借贺知章“敕赐镜湖”之事反衬自身境遇——虽亦欲退隐,却无真正归宿,连“西归玉局”的自由也显得勉强。一个“未似”道尽宦海沉浮后的苍凉。颔联转入内心世界,“羁枕”写现实之困顿,“清都”写理想之高远,一俗一仙,形成张力。“默存”二字点出道教修养之法,也暗示诗人精神寄托所在。颈联由景及人,笔调转轻,携子游赏,偶遇同龄道士,亲切感油然而生,“行年与我同”一句平淡中见深情,既是巧合,亦似命运共鸣。尾联陡然收束,自问自答,以“自笑”起头,看似旷达,实含悲慨。“消底物”三字直击生命本质之追问,而“半篙清涨百滩空”则以极精炼的意象作答:岁月如流水,浅而不深,喧而不盛,终归空寂。此句既可解为仕途无成,亦可视为对人生整体的哲思,极具苏轼晚年的空灵与彻悟之美。
以上为【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髮,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深,羁旅之愁、出世之想、自嘲之情,融于一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清都宛在默存中’,道家语入诗而不觉其僻,东坡胸次广大故也。”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丙子年生,乃仁宗景祐三年,公时已老,遇同甲子之人,不胜今昔之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晚年诗多涉道教思想,此诗‘默存’‘清都’皆内丹术语,可见其融合儒释道之迹。”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尾联以自然景象收束人生感慨,‘半篙清涨百滩空’一句,既写眼前江景,又喻一生行藏,空灵中见沉痛,堪称绝唱。”
以上为【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髮,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