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水之畔修长的竹子多得如同野草蓬蒿一般,斧头何曾饶过那些初生的竹笋?
料想那位清贫又嘴馋的太守,早已将渭水之滨千亩竹林都装在腹中了。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画家、诗人,善画墨竹,苏轼表兄兼挚友。
2. 洋川园池:文同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于任内修建园林,中有湖桥等景观。
3. 箨龙:竹笋的别称。古人谓竹生笋如龙脱皮,故称“箨龙”。
4. 斤斧何曾赦箨龙:意为人们常砍伐竹笋食用,从不宽恕。
5. 清贫馋太守:指文同身为地方官(太守),生活清廉,却嗜好竹笋。
6. 渭滨千亩在胸中:化用《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言文同心中自有千亩竹林,暗喻其“胸有成竹”的艺术境界。
7. 汉川:即汉水流域,此处指洋州一带,因洋州位于汉水上游。
8. 修竹:高大修长的竹子。
9. 贱如蓬:形容竹子极多,价格低廉如同野草。
10. 湖桥:洋川园池中的一处景点,为架于湖上之桥,周围植竹。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与可(文同)所建洋川园池中的“湖桥”而作,属组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借物抒怀,以戏谑幽默的笔调赞美文同爱竹成癖、胸有成竹的高雅品格。前两句写竹之繁茂与遭砍伐之常态,后两句巧妙转折,点出文同虽清贫却心怀竹海,不仅爱吃竹笋,更在心中构建了整片竹林的艺术意象。“清贫馋太守”一句看似调侃,实则饱含敬意,体现苏轼与文同之间深厚的情谊与精神共鸣。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融写景、抒情、讽刺与赞颂于一体,展现了苏轼诗歌特有的风趣与哲思。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轻快诙谐的笔触切入,首句“汉川修竹贱如蓬”描绘出洋州竹林茂密、随处可见的景象,一个“贱”字既写出物产丰饶,也暗示竹子的平凡与实用。次句“斤斧何曾赦箨龙”笔锋一转,以拟人手法写竹笋常遭砍伐,透露出自然生命被人类利用的现实,也为下文铺垫。第三句“料得清贫馋太守”引入人物——文同,以“清贫”赞其廉洁,“馋”字看似贬义,实则亲切幽默,凸显其真性情。结句“渭滨千亩在胸中”为全诗点睛之笔,既呼应前文竹多之景,又升华至精神层面:文同不仅是爱吃竹笋的太守,更是将自然之美内化于心的艺术家。此句巧妙化用典故,双关“胸有成竹”的绘画理念,展现文同艺术创作的心理准备过程。苏轼借此表达对文同人格与艺术的高度推崇。全诗短短四句,层次分明,由景及人,由实入虚,寓庄于谐,体现了宋诗重理趣、尚用典、讲机锋的特点。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等诗看似游戏,实具眼力。‘渭滨千亩在胸中’,非但咏竹,乃写与可画意所本,可谓得其神者。”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语带风趣,而意极郑重。‘馋’字奇创,非东坡不能道。”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和与可园池诗,皆就题生发,不落咏物套语。‘渭滨千亩在胸中’,即‘胸有成竹’之妙谛,画理诗情,打成一片。”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此诗,看似调笑,实则尊崇备至。‘清贫’‘馋’皆美辞,末句尤见交谊之深。”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