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客居多日没有肉吃,加上子由劝我不要读书,我静坐清修,内心空明,竟也无事可扰。近来因身体不适不敢吃腥膻咸味之物,连鱼也不敢买,以致腹中空虚,身心俱怯。昔日使君尚能怜惜乌鸦攫食,如今我却如属国使者般只能挖掘鼠类残余果腹。年岁渐老,只愿拾取世人所弃之物,悠然自得时便回归万物本初之境。从此可以免受孙郎嘲笑,用红色头巾蒙头专心读道家之书了。
以上为【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的翻译。
注释
1. 客俎经旬无肉:客居期间十多天没有肉吃。俎,盛食物的器具,代指饮食。
2.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他曾劝苏轼少读书以养神。
3. 萧然清坐:安静寂寞地独坐。萧然,冷落寂静貌。
4. 心腹一时虚:既指肠胃空虚,亦暗喻内心空寂。
5. 使君不复怜乌攫:典出《后汉书·祭遵传》,原指官员宽容百姓取食,此处反用,言无人再体恤自己。
6. 属国方将掘鼠馀:用苏武牧羊北海、掘鼠食草籽典故,比喻生活困苦。属国,指苏武曾任“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后封典属国。
7. 老去独收人所弃:年老后反而珍视世人抛弃之物,体现超脱世俗的价值观。
8. 游哉时到物之初:悠然之时能回归事物本源,接近道家“返璞归真”理念。
9. 孙郎笑:可能指三国孙权讥笑他人迂腐,或泛指世俗之人对隐逸读书者的嘲笑。
10. 绛帕蒙头读道书:用红布蒙头读道教经典,形容隐居修道之态。绛帕,红色头巾,道士常用。
以上为【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反映了其在困顿生活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全诗以“无肉”“不读书”为引,描绘出一种清贫、寂寞却超然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饮食节制、摒弃世俗功名、转向道家修养等意象,表达了在逆境中安贫乐道、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语言看似诙谐自嘲,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体悟,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精神特质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从日常生活切入,以“无肉”“不读书”点出清苦与静修的状态,奠定全诗淡泊基调。颔联用“腥咸不买鱼”进一步强化物质匮乏,并借“乌攫”“掘鼠馀”两个典故,将个人处境与历史人物相比,既显困顿之实,又不失风骨。颈联转入哲理思考,“收人所弃”“到物之初”体现道家贵柔守雌、回归本真的思想,是全诗精神升华之处。尾联以“免被孙郎笑”作结,表面自嘲,实则彰显主动选择隐逸读书的坚定,反衬出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寓庄于谐,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从容自适、精神自足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虽戏谑,而志趣高远,盖晚岁困顿中所得者。”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掘鼠馀’用苏武事极切,非泛用典。”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谓:“此诗作于惠州安置时,时公已绝荤腥,专习静坐,故有‘心腹虚’‘读道书’之语。”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云:“老去收弃,游到物初,此八字写出超然物外之致。”
5.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九载: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儋州,“戒杀生,不食荤,唯蔬芋饮水”,与此诗背景相符。
以上为【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