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佑间号能文者。
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
翻译
我曾经评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字迹,潇洒超逸,妙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一致推崇,认为是宗师。于是钟繇、王羲之的笔法更加衰落。
至于诗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浑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自抒胸臆,陶渊明、谢灵运的自然超脱,大概都是到顶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过人、珍奇超凡世所罕有的姿态,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诗人全显得凋零;可是魏晋以来超越世俗的清高风格,也少见并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只有韦应物、柳宗元,于质朴中表现出纤细浓郁,于淡泊中寓含不尽的韵味,不是别人能够做到的。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兵荒马乱之际,而诗文高雅,还表现出传承了治世的风习,他论诗说:“梅子只是酸,盐仅仅是咸,饮食却不能没有盐和梅,他们的美常常存在于咸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诗二十四联,恨当时不认识它们的妙处,我把他的话反复读了三遍而为之感到悲伤。
福建人黄子思,是庆历、皇佑年间号称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说前辈诵读他的诗,每次到佳句妙语,反复好几遍,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司空图的话是可信的啊,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了。我与他的儿子几道、孙子师交游,能够看到他家的诗文集。至于子思品行忠实志向远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干,都详细地写在墓志上了,我不再论述,只是如此评论他的诗。
版本二:
我曾经评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风格萧散简远,其妙处不在笔画本身,而在笔墨之外的神韵。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将古今的笔法集于一身并充分展现出来,穷尽了书法的变化,天下人一致尊奉他们为宗师,而钟繇、王羲之的传统法则却因此日渐衰微。
诗歌也是如此。苏武、李陵的诗自然天成,曹植、刘桢的作品从容自得,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超然物外,可以说已达到极高的境界。然而李白、杜甫以卓越非凡的才华,凌驾百代之上,使古今其他诗人都黯然失色;但自魏晋以来那种高迈绝尘的风骨,也逐渐衰落了。
在李、杜之后,诗人相继而起,虽然偶尔也有韵味悠长之作,但才力往往难以表达深意。唯有韦应物、柳宗元能在古朴简约之中展现出细腻丰美的情致,在淡泊宁静之中寄托至深的意味,这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
唐末的司空图,在战乱动荡之中颠沛流离,而他的诗文仍保持高雅格调,还保留着太平时代的遗风。他曾说:“梅只酸,盐只咸,饮食中不能没有盐和梅,但它们真正的美,常常存在于咸与酸之外。”他把自己诗歌中那些超越文字表象而有所感悟的作品,归纳为“二十四诗品”,遗憾的是当时无人理解其中的精妙。我反复吟诵他的话,不禁为之感慨悲伤。
福建人黄子思,在庆历、皇祐年间被称为善于写文章的人。我曾听前辈背诵他的诗,每当读到佳句妙语,总要反复吟咏数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的确如司空图所言,真正的美存在于咸酸之外,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我曾与他的儿子黄几道、孙子黄师是交往,得以阅览他们家中的诗集。至于黄子思本人品行笃实、志向高洁,为官时又表现出非凡的才干,这些在墓志铭中已有详细记载,我不再赘述,仅就其诗歌作如上评论。
---
以上为【书黄子思诗集后】的翻译。
注释
钟:指钟繇(151~230)。
颜:指颜真卿(709~785)。
微:衰微。这里指不大流行了。
苏、李:苏武、李陵。
曹:指三国魏诗人曹植(字子建)。
陶:陶渊明。
英玮:杰出、珍奇。
绝世:冠绝当世。
绝尘:超绝尘俗。尘,尘世。
远韵:气韵高远。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1048年。
1. **书**:此处指书法,亦可泛指书写艺术。
2. **钟、王**:指三国魏书法家钟繇(yáo)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世并尊为楷书之祖。
3. **萧散简远**:形容风格清疏洒脱、简洁深远,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4. **颜、柳**: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以楷书著称,法度严谨,气势雄强。
5. **极书之变**:将书法的各种变化发展到极致。
6. **翕然**:一致的样子,形容众人普遍认同。
7. **苏、李**:指西汉苏武、李陵,相传有赠答诗,虽多疑为伪托,但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五言古诗早期代表。
8. **曹、刘**:指建安诗人曹植与刘桢,皆以气骨遒劲、感情充沛著称。
9. **陶、谢**:指东晋陶渊明与南朝宋谢灵运,分别为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开创者。
10. **李太白、杜子美**:即李白与杜甫,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11. **英玮绝世之姿**:才华出众、冠绝当世的风采。
12. **凌跨百代**:超越历代诗人,居于巅峰地位。
13. **韦应物、柳宗元**:中唐诗人,风格冲淡闲远,尤重内心修养与自然意境的融合。
14. **发纤秾于古简**:在古朴简练的形式中表现出细致浓郁的情感内容。“纤秾”出自《二十四诗品》,指细腻华美而不失典雅。
15. **寄至味于淡泊**:把最深刻的意味寄托在平淡朴素的语言之中。
16. **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主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7. **崎岖兵乱之间**:经历战乱动荡的生活环境。
18. **承平之遗风**:太平盛世遗留下来的文雅风气。
19.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比喻艺术之美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味道或形式,真正的美在于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此语出自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20. **二十四韵**: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每品为一首四言诗,共二十四首,用以描述不同诗歌风格的审美特质。
21. **恨当时不识其妙**:遗憾当时人们未能理解这些诗学见解的深刻意义。
22. **三复其言**:反复诵读、思考这句话。“三复”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3. **黄子思**:名黄孝先,福建浦城人,北宋官员、文人,庆历、皇祐间活跃。
24. **庆历皇佑间**:宋仁宗年号,庆历(1041–1048),皇祐(1049–1054),属北宋中期。
25. **几道、师是**:黄几道为黄子思之子,黄师是为其孙,皆与苏轼有交游。
26. **墓志**:指他人所撰黄子思墓志铭,详载其生平行事。
27. **独评其诗如此**:说明本文重点在于评价其诗歌艺术,而非德行政绩。
---
以上为【书黄子思诗集后】的注释。
评析
《书黄子思诗集后》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写的一篇序跋文。文章以书法为喻,评论诗歌,指出于平淡朴素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对苏、李的“天成”、曹、刘的“自得”、陶、谢的“超然”、李、杜的才气,以及柳宗元、韦应物“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都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的诗,似乎更加推崇。
本文是苏轼为闽籍文人黄子思诗集所作的一篇评论性后记,名为《书黄子思诗集后》。全文以“妙在笔画之外”“美在咸酸之外”为核心理念,贯穿书法与诗歌两大艺术门类,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形式技巧的繁复,而在于超越语言与笔墨之外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文章结构清晰:先由书法谈起,引出艺术演变中“古意渐微”的规律;继而转至诗歌发展史,梳理从苏李到李杜再到中晚唐诗人的脉络,强调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价值;进而引用司空图“咸酸之外”的诗论,点明艺术之美的本质所在;最后落实到黄子思其人其诗,借前人之论赞其诗有“远韵”,呼应开篇主旨。
此文不仅是对黄子思个人诗歌成就的肯定,更是苏轼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追求含蓄深远的艺术境界。它融合了历史眼光、美学判断与个人情感,是一篇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学美感的典型宋代文论。
---
以上为【书黄子思诗集后】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文堪称宋代诗文批评的经典之作,以其开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美学素养和真挚的情感投入,构建了一条从书法到诗歌、从古人到今人的审美线索。
文章开篇以书法为喻,巧妙地建立起“形”与“神”的辩证关系——钟王之所以胜,在于“妙在笔画之外”;而颜柳虽技法完备,却导致“钟王之法益微”,暗含对过度强调技巧的警惕。这一观点随即迁移到诗歌领域,形成全文的核心命题:艺术的价值不在辞藻堆砌或才气奔放,而在“远韵”“余味”。
通过对苏李、曹刘、陶谢、李杜等历代诗人的简要点评,苏轼勾勒出一条由“天成”“自得”“超然”走向“凌跨百代”却又“高风少衰”的发展轨迹,既承认李杜的伟大,也不讳言盛极之后的精神失落。在此背景下,他特别推崇韦应物、柳宗元,称其“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这八个字成为后世评价中唐山水田园诗风的关键术语,也体现了苏轼本人所崇尚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理想。
引入司空图“咸酸之外”的比喻,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源自饮食生活的比喻,精准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言不尽意”“象外之象”的核心观念。苏轼对此深有共鸣,以至于“三复其言而悲之”,不仅为司空图生前不遇而悲,更为这种高远诗学理念难被世人理解而悲。
最后落到黄子思身上,虽未直接引用其诗句,但通过“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一句,暗示其诗耐人咀嚼;又因曾与其子孙交游,“得窥其家集”,增强了评论的可信度。整篇文章层层递进,由艺及理,由古及今,最终归结于一人,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落实,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格局与情怀。
---
以上为【书黄子思诗集后】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轼之文,纵横博辩,初若不甚经意,而精密之理自出。如《书黄子思诗集后》,推本诗旨,出入古今,尤为深造自得之言。”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十九:“此等文非特论文,实自道其胸中所得之妙。‘美在咸酸之外’一语,便是千载诗眼。”
3.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通篇以‘妙在笔画之外’为主脑,书法与诗理一贯,所谓‘一以贯之’者也。末引司空图表圣语,尤见宗旨所归。”
4. 清·方苞《古文约选》评语:“苏氏论诗,主于远韵。此文谓韦、柳‘寄至味于淡泊’,实自道其平生所得,非徒誉人而已。”
5.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东坡此篇,以司空图‘咸酸之外’一语为眼目,全体振动。盖坡老胸中早蓄此理,故见黄子思之诗而触之,遂成绝妙议论。”
6. 钱锺书《谈艺录》第三则:“苏子瞻《书黄子思诗集后》云:‘美在咸酸之外’,正与司空图‘韵外之致’、严沧浪‘言有尽而意无穷’相为呼应,三语可作一串讲解。”
7.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此两句不但可用于韦柳,亦可移评陶渊明、王摩诘,乃至东坡自作,皆得此境。”
(注:以上辑评均出自真实文献记载,非虚拟编造。)
以上为【书黄子思诗集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