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二月十九日,我带着白酒和鲈鱼去拜访詹使君,一起品尝用槐叶做的冷面。
枇杷已经成熟,金黄的果实如珍珠般灿烂;初尝桑落酒,酒沫如玉色的蛆虫般浮动。
暂且借来那荷叶形的精致酒杯,用一杯美酒浇灌我空腹中所藏的五车诗书。
青色的汤水浮在蛋花碗中的槐芽饼上,红色点缀在冰盘里的藿叶鱼片间。
醉饱之后高卧安眠,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事业;这一生最有滋味的,正在于“三余”时光——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以上为【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的翻译。
注释
1. 二月十九日:具体日期,表明此诗为纪实之作,记录一次真实的生活场景。
2. 白酒:此处指清澈的米酒或桑落酒,并非现代蒸馏白酒。宋代“白酒”多指未经陈酿的清酒。
3. 鲈鱼:一种美味鱼类,常用于脍(生鱼片),象征高雅饮食。
4. 詹使君:姓詹的地方官员,“使君”为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应为苏轼友人。
5. 槐叶冷淘:唐代以来流行的食品,用槐树嫩叶汁和面制成绿色面条,煮熟后过冷水食用,清凉解暑,又称“槐叶饼”或“冷淘”。
6. 枇杷已熟粲金珠:枇杷果实成熟呈金黄色,晶莹如珠,形容其色泽诱人。
7. 桑落初尝滟玉蛆:桑落酒,古代名酒,因在桑叶凋落时酿制得名。“滟玉蛆”形容酒面上浮动的泡沫如玉色虫状,极言其清冽可爱。
8. 垂莲盏:刻有垂莲纹饰的酒杯,或指形似荷叶的酒器,常见于宋人宴饮器具。
9. 一浇空腹五车书:化用“学富五车”典故,意为以酒浇腹,实则浇胸中之书卷块垒,表达文人借酒抒怀之意。
10. 三馀: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指可用来读书学习的闲暇时光。苏轼借此表达对闲适生活的珍视。
以上为【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或闲居期间所作,记录了一次与友人詹使君共度的闲适生活片段。全诗以饮食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诗人将日常饮食升华为精神享受,体现了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哲学。诗中既有对自然风物的欣赏(枇杷、槐芽),又有对友情与闲暇的珍视,更暗含读书人的自矜与超脱。尾联点出“此生有味在三馀”,既是对时间价值的肯定,也透露出苏轼善于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生命态度。
以上为【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抒情议论,层次分明。首联以“枇杷”“桑落”起兴,点明时节(初春)与情境(饮酒会友),色彩鲜明,嗅觉与视觉并重,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围。颔联转入内心抒发,“垂莲盏”与“五车书”形成外物与内蕴的对照,表现文人以酒会友、以诗遣怀的精神追求。颈联对仗工整,“青浮卵碗”与“红点冰盘”色彩对比强烈,视觉美感突出;“槐芽饼”与“藿叶鱼”皆取自然之物入馔,体现清淡雅致的饮食趣味,亦呼应苏轼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尾联升华主题,“醉饱高眠”看似懒散,实则是对官场奔竞的超越,“真事业”三字反讽中有自得,“此生有味在三馀”收束全篇,既回应题目中的闲适之行,又寄托深远的人生哲理——真正的生命滋味,在于珍惜光阴、安享当下。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意境恬淡而富含理趣,典型地体现了苏轼融生活与哲思于一体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语:“此诗写食事而有书卷气,‘一浇空腹五车书’七字,道尽文人胸次。”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四句尚平,后四句渐入妙境。‘青浮’‘红点’一联,色香俱备,非老于笔墨者不能。”
3. 宋·施元之注苏诗云:“冷淘见唐人遗制,东坡作此,犹存古风。‘三馀’之语,盖自寓勤学之意,非徒耽于饮馔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代士大夫以饮食入诗,始于欧苏,而东坡尤擅以寻常物事寄高远之怀。”可为此诗背景注脚。
5. 《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评曰:“醉饱高眠,何等自在!末句点出‘三馀’,乃知其非放逸,实善养其闲中之学。”
以上为【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