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水在五行中本属咸味,又何必去区分是江水还是井水?
为何人心与自然之理不能相容?这种深意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人的欲望本来就是难以满足的,自然现象有时只是偶然显现其功用。
人们还嫌汲取的盐不够多,井边连空闲的绳索都没有留下。
以上为【诸葛盐井】的翻译。
注释
1. 诸葛盐井: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开凿的盐井,位于今四川一带。古代蜀地多盐井,此类题咏常借古迹寓理。
2. 五行水本咸:按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五味配五行,咸属水,故称“水本咸”。此指海水、盐井之水皆因“水”性而咸。
3. 安择江与井:何必去分别江水(海水)和井水?意谓咸味本同源,不必强分。
4. 如何不相入:指人心与自然之理不能和谐共处。
5. 此意谁复省:这种道理又有谁能够真正领悟?省,觉悟、理解。
6. 人心固难足:人的欲望本来就是难以满足的。
7. 物理偶相逞:自然规律有时只是偶然显现其效用。物理,自然之理;逞,显现、发挥作用。
8. 犹嫌取未多:仍然嫌取得的盐不够多。
9. 井上无闲绠:井边连空闲的井绳都没有,形容取盐之勤、贪求之甚。绠,打水用的绳子,此处泛指汲盐工具。
以上为【诸葛盐井】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以“诸葛盐井”为题,借古迹抒发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苏轼并未着力描绘盐井的具体景象,而是由盐井取盐这一日常生产活动,引申出对人心贪求无度的反思。他指出水本咸,无论江海或井泉,本质相同,但人却不断索取,不知满足。诗中“五行水本咸”起笔高远,将自然属性与哲学思考结合;后四句转入对人心的批判,语言简练而寓意深远。全诗融物理、人情、哲理于一体,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诸葛盐井】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立意高远,从“诸葛盐井”这一具体物象出发,上升至对人性与天道关系的深刻思考。首联以“五行水本咸”破题,援引传统哲学观念,指出咸味乃水之本性,不论江海或井泉,本质无别,暗含“万物一体”的宇宙观。颔联设问:“如何不相入”,直指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发人深省。颈联转入现实层面,揭示“人心难足”与“物理偶逞”的矛盾——自然虽有馈赠,但其显现常属偶然,而人却欲求不止。尾联以“井上无闲绠”作结,画面感极强,既写实又象征,生动刻画出人们汲汲于利、贪得无厌之态。全诗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以理入诗”的创作特色,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张力。
以上为【诸葛盐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托物寓意,由盐井而及人心,语近而旨远,非徒纪游写景者可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起语奇横,通篇皆从此出。‘五行水本咸’五字,包罗万象,下乃折入人情,的是大家手段。”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借盐井发议,言天然之利有限,而人心之欲无穷,物理与人情不相入,感慨深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善以理语成诗,此等尤见本色。不事雕琢,而意味自长。”
以上为【诸葛盐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