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任凭美酒盈杯,香气缭绕如丝缕翻飞,我也不愿收到你用彩线系着的书信。
半截裙裾轻拂过西湖边横生的绿草,双垂的衣带掠过南浦水面,轻点红莲。
以上为【书裙带绝句】的翻译。
注释
1. 书裙带:题中“书”可能为动词,意为题写于裙带之上;亦可理解为“因裙带而书”,即由裙带引发诗意。此处或为诗题,非实指书写行为。
2. 绝句:四句短诗,此为七言绝句。
3. 任从:任凭,听任。
4. 酒满:酒杯满溢,形容宴饮之盛。
5. 翻香缕:酒气或熏香如丝缕般升腾翻动。
6. 不愿书来系彩笺:不愿收到以彩线系结的书信,暗喻拒绝情书或断绝音信。
7. 半接:形容裙带下垂,部分触及地面或水面。
8. 西湖:杭州西湖,苏轼曾任职杭州,多写西湖景物。
9.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出自《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10. 拂红莲:裙带轻扫水面红莲,描绘女子行走水畔之态,极富画面感。
以上为【书裙带绝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书裙带绝句》,实为苏轼以“裙带”为意象所作的一首富有情致的咏物抒怀之作。全诗表面写女子衣饰之态,实则借物抒情,寓含深情与疏离之感。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决绝:纵有香酒满座、情意缠绵,却不愿再收对方书信,暗示关系已疏或心志已定。后两句转而描写裙带飘拂之景,以“西湖”“南浦”“绿草”“红莲”勾勒出江南清丽之境,裙带拂水如情思微动,姿态婀娜却含克制。整体语言清丽婉转,意境空灵,将情感寄托于细微物象之中,体现苏轼在婉约题材中亦能挥洒自如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书裙带绝句】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悠长。首句“任从酒满翻香缕”以宴乐场景开篇,酒香袅袅,气氛热烈,但次句“不愿书来系彩笺”陡然转折,情感冷峻,形成强烈对比。诗人不直言离情别绪,而以“不愿书来”表达内心的决绝或倦怠,含蓄而深刻。后两句笔锋转向视觉描写,以“半接西湖”“双垂南浦”勾勒出女子临水而行的优雅身影,裙带拂草拂莲,动作轻柔,意境优美。绿草与红莲的色彩对照,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全诗融合感官体验(香、色、动),将人物情感隐于景物描写之中,体现了宋诗“以物寄情”的典型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苏轼通常以豪放著称,但此诗展现其细腻婉约的一面,说明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以上为【书裙带绝句】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现存苏轼诗集及历代重要评注(如《苏轼诗集》施元之注、王文诰辑注)中,并无题为《书裙带绝句》的诗作。
2. 查《全宋诗》《苏轼全集》等权威文献,未见此诗收录。
3. 诗中“书裙带”非苏轼常见诗题,亦无相关典故或记载支持其真实性。
4. 诗句风格虽具宋人韵味,但用语如“翻香缕”“系彩笺”更近明清艳词习气,与苏轼语言风格略有出入。
5. “半接西湖”“双垂南浦”对仗工巧,但苏轼绝句多自然流畅,少如此刻意雕琢之句。
6. 综合考辨,此诗极可能为后人伪托或误题于苏轼名下,非苏轼真作。
7. 故历代诗评家如纪昀、沈德潜、钱钟书等均未对此诗有所评论。
8. 当代学术研究中亦无此诗的辑录或讨论。
9. 因此,本诗虽可作文学欣赏,但不宜作为苏轼作品研究之依据。
10. 建议读者注意辨别来源,参考可靠版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以核实真伪。
以上为【书裙带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