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家的文学才华冠绝西京,随即修筑诗坛如同调兵遣将。
不要袖手旁观轻视这真正的将门之后,要与年高德劭的老门生共同迎战赋诗。
明日郑伯投降不知由谁来受降,昨夜条侯营垒已被惊动。
从此醉翁(欧阳修)所乐的天下也将更添欢愉,还应一次举杯畅饮百杯豪情。
以上为【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復以此句挑之】的翻译。
注释
1. 景贶:即张景贶,苏轼友人。
2. 履常:即王履常,亦为苏轼交游圈中人。
3. 叔弼、季默:分别为刘攽(字贡父,号叔弼)、刘敞(字原父)之子刘季默,皆宋代知名文士。
4. 文律:指文章格律、文学造诣。
5. 西京:汉代称长安为西京,此处借指北宋文化中心汴京或泛指中原文坛重地。
6. 诗坛按酒兵:以饮酒助兴的方式组织诗歌唱和,如排兵布阵。“酒兵”出自古人谓“酒为兵”,喻酒能助诗兴如兵助战。
7. 真将种:暗指刘氏家族世代为儒林将帅,人才辈出。
8. 致师:古代战争前派遣使者挑战,此处喻发起诗歌唱和之争。
9. 明朝郑伯降谁受:用《左传》郑伯肉袒牵羊降楚典,此处反问谁能承受对方诗才之“投降”,极言其高妙。
10. 条侯壁已惊:条侯指西汉名将周亚夫,守细柳营,军纪严明。此言其营垒已被惊动,喻对方诗才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11. 醉翁:指欧阳修,曾自号“醉翁”,为苏轼师长辈,倡导诗文革新。
12. 一举百觞倾:形容豪饮,象征诗兴勃发、酬唱不绝。
以上为【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復以此句挑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景贶、履常等人催促其与叔弼、季默唱和之作,以戏谑而豪迈的笔调表达了对诗歌唱和的重视与热情。全诗借用军事意象比喻诗坛交锋,既彰显了文人之间的竞技之趣,又体现了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他将作诗比作用兵,把唱和视为“致师”之战,赋予文学活动以英雄气概。尾联化用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典,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天下共乐的理想境界,意境开阔,余韵悠长。整体语言雄健,用典精当,展现了苏轼驾驭古典题材的高超能力。
以上为【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復以此句挑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军事隐喻贯穿全篇,开篇即以“文律冠西京”盛赞对方文学成就,继而“旋筑诗坛按酒兵”巧妙地将诗歌唱和比作战场布阵,酒为兵刃,诗为旌旗,极具想象力。颔联“袖手莫轻真将种,致师须得老门生”既劝勉对方积极参与,又自谦以“老门生”身份应战,体现苏轼谦和而不失风骨的文人姿态。颈联连用两个历史典故——“郑伯降”与“条侯壁惊”,一虚一实,渲染出诗战迫在眉睫、气势逼人的氛围,显示出深厚的史学修养和语言张力。尾联宕开一笔,由个体唱和升华至“天下乐”的境界,并呼应欧阳修“醉翁”精神,寓意文化传承与共享之乐,格局宏大。全诗对仗工稳,用典贴切,节奏铿锵,是苏轼七律中兼具才情与气度的佳作。
以上为【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復以此句挑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语:“此诗以兵法论诗,奇创绝伦。‘按酒兵’‘致师’等语,皆前所未有,然自然成理,非东坡不能道。”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曰:“起句尊人,次句自命,三四转折有力,五六用事警动,结语归美于醉翁,见师承之义,章法井然。”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人以经史入诗,尤以东坡为最擅融通,此篇‘条侯壁惊’‘郑伯降’之类,皆属信手拈来,浑若无迹。”
4. 《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评云:“东坡之诗,每于游戏处见庄重,此作看似戏谑,实寓敬意。结句‘天下乐’三字,涵摄无穷,可谓深得欧公心传。”
以上为【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復以此句挑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