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
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
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馀王尊。
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
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
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
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
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
高城如铁洪口快,谈笑却扫看崩奔。
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
翻译
群山重叠环绕着徐州城,我的官舍独自坐落在悬水村。居民稀少,村落萧条,人与麋鹿混居;集市冷清,连鸡猪都难见。黄河从西边流来,起初并不察觉,只惊讶于清澈的泗水变得浑浊奔流。夜里听到河岸沙地传来如瓮盎鸣响的声音,清晨则见浪花翻涌,仿佛有大鹏与鲲鱼浮出水面。吕梁自古就是黄河险要咽喉之地,万顷洪流竟被一狭窄河道容纳,实在难以想象。我静坐观览洪水涌入街巷,卷走房屋,百姓纷纷逃散,只剩我如王尊般坚守。计策用尽、前路断绝,又能去哪里呢?只能在破屋中吟诗,愁苦得连蹲在屋角的鸢鸟也似在哀叹。岁末天寒,霜重露凝,河水退入沟壑,只见屋瓦上残留着沙土痕迹。进城时彼此相见,恍如梦中,我也仅仅侥幸没有沦为鱼鳖之食。随即唤来歌舞助兴,夹杂笑谈,不惜将空瓶残盆一饮而尽。想到你官舍中冰雪寒冷,唯有新诗与美酒可以相互温暖。人生如寄,短暂无常,为何不及时行乐?哪怕红烛燃尽至黄昏也不足惜。宣房宫尚未修筑,淮水泗水早已满溢,旧日治水之道湮灭,灾患遗留至今。明年劳役必将更加繁重,我愿亲自执畚箕、持锸具,甘愿像刑徒一样走在最前。交付你统领万人开山伐石,千锤齐下,声如雷霆震动苍山根基。待高堤如铁铸成,洪水分流畅通,谈笑之间便可制服奔腾洪水。农夫们得以安心耕作,不再担忧水患如狼虎环伺,秋天谷物遍布田野,如云堆积。到那时,还须备好“软脚酒”,我为你击鼓助兴,举杯畅饮。
以上为【答吕梁仲屯田】的翻译。
注释
1. 吕梁仲屯田:指吕仲,时任屯田员外郎,负责水利事务。“屯田”为官职名,掌管农田水利及军屯事务。
2. 彭门:即徐州,古称彭城,因有彭祖故里之称,城门称“彭门”。
3. 悬水村:地名,位于徐州附近,因临近河流高处而得名。
4. 小市:小型集市。鸡豚:鸡和猪,代指日常家畜。
5. 清泗奔流浑:泗水本清,因黄河泛滥倒灌而变浑浊。
6. 瓮盎鸣:形容水流冲击岸边陶瓮或岩石发出的声响,状如器皿共鸣。
7. 雪浪浮鹏鲲:夸张描写巨浪滔天,仿佛《庄子·逍遥游》中所言的大鹏与鲲鱼浮现水中。
8. 吕梁:即吕梁洪,在今江苏徐州东南,黄河重要险段,水流湍急,素称“天险”。
9. 喉吻地:比喻险要之地,如同咽喉要害。
10. 王尊:汉代官员,任东郡太守时,黄河决口,他立于堤上誓与大堤共存亡,被视为忠勇象征。
以上为【答吕梁仲屯田】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写给友人吕梁仲(吕仲)的唱和之作,抒发了对徐州水患的深切忧思与治水决心,同时融入人生感慨与友情慰藉。全诗结构宏大,由景入情,由忧转奋,最终归于豪迈乐观,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不失豁达的精神境界。诗中既有对现实灾情的真实描摹,也有对未来治水成功的理想展望,兼具纪实性与浪漫色彩。语言雄浑奔放,意象壮阔,用典自然,音韵铿锵,是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答吕梁仲屯田】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徐州水患为背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气势恢宏,情感跌宕。开篇描绘乱山环绕、村落萧条之景,渲染出荒凉氛围,凸显灾后惨状。继而通过“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等细节,生动再现洪水肆虐之态,极具现场感。诗人以“吕梁自古喉吻地”点明地理险要,引出治水之难,又借“坐观入市卷闾井”表达无力回天之痛。然而情绪并未沉沦,转而以“吟诗破屋愁鸢蹲”自我宽解,体现文人风骨。
诗中“岁寒霜重水归壑”一段,写灾后余痕与劫后余生之感,真实而悲凉。“入城相对如梦寐”一句,道尽大难之后恍惚心境,令人动容。随后笔锋一转,“旋呼歌舞杂诙笑”,展现苏轼特有的旷达胸襟——纵使困顿,亦能自寻欢愉。此非逃避,而是以精神超越苦难。
“念君官舍冰雪冷”以下转入酬赠主题,以诗酒相慰,劝友人及时行乐,体现深厚情谊。“人生如寄何不乐”化用古诗十九首之意,却更显通透洒脱。结尾部分展望未来治水图景,充满理想主义激情:“我当畚锸先黥髡”表现亲力亲为的决心;“千锤雷动苍山根”极写工程之浩大;“谈笑却扫看崩奔”则彰显自信与豪气。最后以“农夫掉臂”“秋谷如云”描绘太平景象,并以击鼓饮酒作结,呼应开篇之悲,终归于喜,结构完整,意境升华。
全诗善用对比:灾与治、悲与乐、现实与理想,层层推进。语言上多用夸张、比喻,兼采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又不失宋诗理趣,堪称苏轼政治抒情诗的典范。
以上为【答吕梁仲屯田】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水患之状,惊心动魄;述治水之志,慷慨激昂。盖公在徐日,亲履灾地,故语语真切,非纸上谈兵者比。”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起势开阔,中幅凄怆,后段奋发,结以欢宴,章法极整。‘高城如铁洪口快’二语,有移山倒海之力。”
3. 方东树《昭昧詹言》:“苏公此诗,兼有杜之沉郁、李之豪放。写景则逼真如画,抒情则直泻千里,议政则切实可行,诚大家手笔。”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徐州时,颇有政绩,尤重水利。此诗不仅见其文学才情,更可见其为民请命之志。‘我当畚锸先黥髡’一句,足令后世官吏愧死。”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为答吕仲之作,而意不止于酬答。通篇以水为线,贯串始终,由患而思治,由治而望安,结构缜密,气象雄浑。”
以上为【答吕梁仲屯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