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雨后天晴,池塘上浮萍重新合拢,四周蛙声一片。海棠花已凋谢如梦般消逝,梅子初熟,正可尝新。我拄着拐杖悠闲地挑菜漫步,秋千架旁空无一人。唯有那殷勤开放的木芍药,独自在春末时节殿后,延续着残存的春意。
以上为【雨晴后,歩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四望亭:位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内,登亭可四顾远山,为苏轼常游之地。
2. 鱼池:指寺前或亭下的池塘。
3. 干明寺:黄州古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往游憩。
4. 东冈:即东面的山岗,为归途所经之路。
5. 浮萍合:雨后水面平静,被冲散的浮萍重新聚拢。
6. 海棠真一梦:海棠花期短暂,开后迅速凋零,故言“真一梦”,喻美好易逝。
7. 梅子欲尝新:梅子初熟,正值尝新之时,点明时令为春末夏初。
8. 拄杖闲挑菜:写诗人闲居生活,挑菜或为采野菜,亦可能是信手拨弄,非真务农。
9. 秋千不见人:秋千犹在,却无人嬉戏,暗示人事变迁或孤独心境。
10. 木芍药:即牡丹,古人称牡丹为“木芍药”。此处指晚春开花的品种,“殿馀春”谓其为春天最后的花卉。
以上为【雨晴后,歩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居黄州时期所作,写的是雨后信步归途中的寻常景致,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深沉情感。全诗以“雨晴”起笔,通过浮萍、蛙声、海棠、梅子、挑菜、秋千、木芍药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暮春图景。诗人于日常生活中体察物候变化,借景抒怀,在轻描淡写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喟与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尾联以木芍药“独自殿馀春”收束,既写实景,又寓己志,象征诗人虽处逆境而不失风雅之趣,独守精神之春。
以上为【雨晴后,歩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黄昏的静谧景象,展现了苏轼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捕捉诗意的能力。首联“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以听觉与视觉结合,写出雨后池塘的生机盎然,蛙声喧闹反衬出环境的幽静。颔联“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巧妙运用对比:海棠凋零如梦,令人怅惘;梅子初熟可尝,带来新鲜之感,体现季节更替中的哀乐交织。颈联转写人事,“拄杖闲挑菜”显闲逸之态,“秋千不见人”则暗含人去楼空之叹,动静相生,情寓景中。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是全诗点睛之笔,赋予木芍药以人格化的“殷勤”与“独自”,既赞美其迟开不谢的品格,也寄托了诗人孤高自守、不随流俗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平淡中有至味”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雨晴后,歩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引纪昀语:“情景交融,语极清婉,‘海棠真一梦’五字凄绝。”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八:“‘独自殿馀春’,有眷恋迟暮之意,非徒写景。”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五:“此诗写景入微,‘浮萍合’‘蛙声满’,具见化工。‘海棠一梦’,感慨系之。结语‘木芍药’三字,寓意深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黄州诸作,皆有寄托。此诗看似闲适,实含身世之感。‘秋千不见人’,岂独景语?”
以上为【雨晴后,歩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