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耸的松树如千尺长带,垂挂着薜荔与女萝;沿着云梯般的山径登上山岭,忽然传来一声清越的歌声。湖光山色幽深秀美,究竟美在何处?那水月池中倒映着婆娑桂树的影子,便是最美的所在。
以上为【水月寺】的翻译。
注释
1. 水月寺:寺庙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或泛指依山傍水、清净幽邃之佛寺。“水月”亦暗含佛教“镜花水月”般虚幻空明之意。
2. 千尺长松:极言松树高大苍劲,形容山中古木参天。
3. 薜萝:即薜荔和女萝,均为蔓生植物,常生于山野岩石之间,象征隐逸与清幽。
4. 梯云岭:形容山路陡峭高峻,仿佛登梯入云,极言地势之高。
5. 一声歌:山中人或僧侣所唱之歌,突显空谷传音之静谧与生机。
6. 湖山深秀: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景色幽深秀丽。
7. 有何处:即“何处有”,倒装句式,强调美景之难寻与独特。
8. 水月池:寺中池塘名,因倒映天光月影而得名,亦呼应寺名。
9.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桂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清雅,亦与月宫传说相关(吴刚伐桂),增添诗意与禅意。
10. 多:此处非数量词之实指,而是形容桂影婆娑、层层叠叠之美态,强化视觉美感。
以上为【水月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水月寺》,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超然尘外的山寺景致。苏轼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高山古木、云岭歌声、湖山秀色与月下桂影,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全诗看似写景,实则寄寓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与心灵的宁静归宿。末句“水月池中桂影多”尤为精妙,既点明寺院名称“水月”,又以“桂影”暗示高洁品格与禅意境界,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物我两忘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水月寺】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首句“千尺长松挂薜萝”以夸张手法写出山寺周围古木森然、藤蔓缠绕的原始生态,赋予画面苍古之气。次句“梯云岭上一声歌”由静转动,以声音打破寂静,反衬山林之幽,同时增添人文气息,可能是僧人诵经或樵夫山歌,使景中有情。第三句设问:“湖山深秀有何处?”引人思索,随即在结句作答:“水月池中桂影多。”答案不落俗套,不直言山水形胜,而聚焦于池中月影与桂影交织的瞬间美景,极具画面感与哲思意味。水月象征空灵,桂影寓意高洁,二者合一,正是诗人理想中的精神净土。全诗语言洗练,意象清丽,融合自然美与禅意,展现了苏轼晚年淡泊明志、寄情山水的心境。
以上为【水月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未收录此诗,疑为后人托名之作或散佚诗篇重辑。
2. 清代《全宋诗》第19册收录此诗,题作《游水月寺》,归于苏轼名下,然无宋代文献直接佐证其出处。
3.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轼年谱》及王水照《苏轼选集》均未提及此诗,学术界对其真伪尚存疑虑。
4. 该诗风格接近苏轼晚年清远淡泊之作,然用语较工巧,与苏轼惯常的自然奔放略有出入,疑为南宋以后仿作。
5. “水月”意象常见于禅诗,此诗或受佛教诗歌影响,体现宋人以诗说法之风。
以上为【水月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