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隐逸之士修习白骨观法,以洞察生命无常;高僧大德则证入甘露涅槃之境。六根与外尘皆得清净,内心与外境呈现出奇妙的超然境界。然而真性本源尚未彻底纯熟,残余的习气仍显粗陋低劣。就像一只已被放飞的鹰,半夜里还会被绳索猛然牵掣,不得自在。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定慧钦长老:北宋著名禅僧,住持镇江定慧寺,与苏轼有交往。
3. 幽人:隐居之人,此处指修行者。
4. 白骨观:佛教禅修法门之一,通过观想人体死后腐烂成白骨,破除对色身的执着,属“不净观”之一种。
5. 大士:菩萨的通称,此处泛指高僧或修行成就者。
6. 甘露灭:指涅槃,佛教中解脱生死之最高境界,“甘露”喻佛法能令人永离烦恼。
7. 根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佛教认为二者相接则生烦恼。
8. 清净:脱离贪嗔痴等染污,达到内心澄明之境。
9. 真源:本真的心性源头,即佛性或自性。
10. 掣绁(chè xiè):牵拉绳索。绁,绳索。比喻习气对心性的束缚。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定慧钦长老所寄八首之一,集中体现了其晚年融合儒释、参禅悟道的思想境界。诗中借佛教修行术语“白骨观”“甘露灭”等,表达对生死、清净、习气等根本问题的深刻体认。苏轼虽身处仕途沉浮,然于佛理精研甚深,此诗既见其宗教情怀,亦显其自我反省的精神。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以“放鹰掣绁”之喻生动揭示修行途中烦恼未尽、心犹束缚的真实状态,极具哲理意味与艺术张力。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幽深。前四句写理想中的修行境界:幽人修白骨观以破身见,大士证甘露灭而得解脱;根尘俱净,心境双绝,展现了一种超越凡俗的清净世界。然而笔锋一转,“真源未纯熟,习气馀陋劣”,坦承自身修行尚未圆满,旧习难除,流露出真诚的自省。末句“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尤为精彩,以鹰虽放飞却仍被绳索牵制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即便志在超脱,仍不免受无明习气干扰的修行困境。这一比喻既具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是苏轼善用日常物象表达深奥佛理的典型例证。全诗融禅理于诗意,不枯涩、不玄虚,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他晚年在逆境中不断内省、追求精神超越的心路历程。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卷七十三:“东坡晚年诗多涉禅理,然不堕理障,此首以鹰喻心,妙契自然,可谓得禅之趣而不执于禅。”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放鹰掣绁’一喻,极寻常语,却极精切,写出修行人进退维谷之状,非实有所得者不能道。”
3.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坡公此联,取譬近而意远,盖言纵使见地已高,而结习未除,犹鹰之虽飞而系犹存也。较之黄山谷‘虫喧鸟寂’之句,更见困顿中之自觉。”
4.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东坡和陶、和僧诗,多率易,然此八首辞简义深,有味外味,足见其向道之诚。”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