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位老翁归隐山林并非难事,最要紧的是家中能有优秀的儿子继承家风。回想当年你父亲像你现在这般年纪时,提笔作文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可达三千字。世人听了都会大笑,劝人千万不要生出像我们这样的儿子。却不知无用的樗树和栎树也能被选入明堂作栋梁,又怎能任由千里良马被用来拉盐车、埋没其才呢?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轼并称“二苏”。
2. 迟:苏迟,苏辙之子,苏轼之侄。
3. 两翁:指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此时皆已年长,故自称“翁”。
4. 归隐非难事:归隐山林在他们看来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家族后继有人。
5. 惟要传家好儿子:强调家族传承中优秀后代的重要性。
6. 汝翁:指苏迟的父亲苏辙。
7. 笔头一落三千字:形容文思敏捷,下笔千言。苏辙少有才名,此文才出众。
8. 世人闻此皆大笑:世人认为才华过盛未必是福,反可能招祸,故笑而不以为然。
9. 樗栎(chū lì)荐明堂:樗树和栎树本为无用之材,但有时也被用于建筑明堂,比喻看似无用之人终有可用之时。
10. 盐车压千里:典出《战国策·楚策》,指千里马被用来拉盐车,比喻贤才被埋没,不得其用。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及其儿子苏迟的送别之作,题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此为其一。诗中既有对家族文脉传承的期许,也流露出对自己与子由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感慨。表面上以戏谑口吻劝人“慎勿生儿两翁似”,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悲愤。通过“樗栎”与“盐车”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不满,同时也寄望于后辈能够超越前人,不负家学。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中见沉郁的风格。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家常语入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开篇即点出“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将人生归宿与家族传承并置,凸显儒家重视“立后”的价值观。第二联追忆苏辙少年时的才情,“笔头一落三千字”生动刻画出其文思泉涌之态,既是对侄儿的激励,也是对兄弟能力的自豪。第三联笔锋一转,以“世人皆笑”反衬出世情冷暖,暗含对世俗短视的讽刺。末联连用两个典故:“樗栎荐明堂”出自《庄子》,原指无用之木因大而免遭砍伐,后反被用于高堂,寓意“无用之用”;“盐车压千里”则出自《战国策》,喻英才屈居下僚。二者对比强烈,既表达对现实不公的愤懑,也寄托了对后辈终将脱颖而出的希望。全诗寓庄于谐,悲喜交织,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豁达与信念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虽戏谑,意实沉痛,盖自伤其才不见用于世,而望诸后人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四引查慎行语:“‘慎勿生儿两翁似’,说得酸楚,正是极疼爱语。”
3. 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评此诗:“借子由以勉其子,而自家块垒亦借此消遣,语浅而意深。”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于子由,友爱最笃。此诗以家风相勖,而杂以诙谐,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者。”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论述苏轼亲情诗时提及:“苏轼常于戏谑中见至情,如《别子由》诸作,表面洒脱,实含无限眷恋与期望。”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