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年岁已老,此生与君一别,恐成永诀;但若兴致兴起,明日还想再来相会。躺在船上静听几位老人谈论往事,夜半时分,南风猛烈吹来,船因逆风无法前行。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翻译。
注释
1. 仆所至,未尝出游:我每到一处,通常都不外出游览。仆,苏轼自称。
2. 长芦:指长芦寺,在今江苏南京附近,宋代著名禅寺。
3. 復禅师:即释了复,宋代高僧,与苏轼有交往。
4. 病甚,不可不一问:病情严重,不能不去探望一次。
5. 有间矣:病情稍有好转。间(jiàn),病愈或缓解。
6. 明日,阻风,復留,见之:第二天因风大无法行船,只得再次停留,并再次探望复禅师。
7. 三绝句:组诗共三首,此为其中一首。
8. 老去此生一诀:年事已高,此次相见或许就是今生最后一面。诀,告别,永别。
9. 兴来明日重游:若有兴致,明日还想再来探望。
10. 卧闻三老白事,半夜南风打头:躺在船上听到三位老人诉说往事,夜半南风迎面吹来。“打头”指风迎面吹来,阻碍行船。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记录其途经长芦寺探望病重的复禅师的经历。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聚散难料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友情、佛缘的珍视。语言简淡自然,却蕴含深沉情感。前两句写人生迟暮与情谊之重,后两句以景结情,借阻风不得行暗示命运之不可控,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牵挂与无奈。整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情意绵长,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而意蕴深远的特点。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极具感染力。首句“老去此生一诀”直抒胸臆,道出生命迟暮、聚散无常的悲凉。一个“诀”字,沉重而决绝,暗示诗人深知此见或为永别。次句“兴来明日重游”看似洒脱,实则透露出明知不可为而愿为之的深情,是对友情与佛缘的执着。后两句转写夜宿舟中所闻所感,“卧闻三老白事”以旁观者视角描绘旅途琐事,平添苍凉世味;“半夜南风打头”既写实景——风阻归舟,又隐喻人生逆境、前路艰难。南风本应顺航,然“打头”而至,反成阻碍,颇具象征意味。全诗以简驭繁,寓厚重于平淡,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四十:“语极平淡,而感慨深至。‘老去此生一诀’,非历尽沧桑者不能道。”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风阻非佳事,而以‘兴来重游’承之,见胸中真情流露,不为外物所拘。”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符三年赴儋州途中,时复禅师病笃,公屡往视之。诗意沉痛而不露,得温柔敦厚之旨。”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卧闻白事,风打船头,情景交融,羁旅之思、人生之叹,俱在言外。”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