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离开旧日隐居之地已三年,当年的杉树和松树可还安好?
我至今仍深情眷恋,只怕这份情意将渐渐渺远难追。
闭门独处时只能在梦中寻回往昔,身边却无人可以诉说心中的忧愁。
只得重回当初送别的地方,将两行热泪寄托给遥远的南方。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陈州:今河南淮阳,北宋时属京西北路,苏辙于哲宗即位后被召入京,途经陈州。
4. 旧隐:指苏轼兄弟早年在汴京附近可能共居或曾游历隐居之处,亦可泛指过去宁静生活之所。
5. 杉松好在不:杉树和松树是否依旧存在?借草木寄情,暗喻故地人事变迁。
6. 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出自《诗经·小雅·巷伯》:“中心眷眷”。
7. 悠悠:遥远、渺茫之意,此处形容情意或将来的不可把握。
8. 闭户时寻梦:闭门独居,只能在梦中追寻往事,表现孤独与思念。
9. 无人可说愁:无人可倾诉内心的忧愁,凸显寂寞心境。
10. 双泪寄南州:将泪水遥寄南方,实为寄托思念之情,“南州”指陈州所在方位。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次韵其弟苏辙(子由)初到陈州所作,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以及自身漂泊孤寂的感怀。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朴而意味深长,通过“旧隐”“杉松”“闭户”“说愁”等意象,勾连起兄弟间共同的生活记忆与精神依恋。诗人以“悠悠”写情之深远,以“无人可说愁”道尽孤独之境,末句“双泪寄南州”更将无形之思凝为有形之泪,极富感染力。此诗不仅是兄弟之情的抒发,也折射出苏轼在仕途辗转中内心深处对安宁与亲情的渴求。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与弟苏辙唱和之作,情感内敛而深沉。首联以问起,从“旧隐”切入,以“杉松好在不”这一看似寻常的问候,承载了对过往岁月与兄弟共处时光的深切怀念。树木犹在与否,实为心境之投射——物是人非之感悄然浮现。颔联“眷眷”与“悠悠”对举,一近一远,一实一虚,写出情感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颈联转写当下处境,“闭户寻梦”见其孤寂,“无人说愁”更显凄凉,将内心无法排遣的忧思推向高潮。尾联以行动收束:重回送别之地,洒泪南望。此泪非为一人一时而流,实乃积年离情之总爆发。“寄”字尤为精妙,泪水本不能寄,却偏言“寄”,化无形为有形,使情感具象而动人。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及情,由忆及今,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在抒情诗上的高度驾驭能力。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情浓,事近而意远,盖得风人之遗。”
2. 纪昀《纪批苏诗》评此组诗云:“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自是手足至性流露。”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十字,写尽迁客孤臣怀抱。”
4. 《唐宋诗醇》评曰:“婉转关生,出于至性,读之令人增友于之谊。”
5. 近人陈寅恪虽未专评此诗,然其论苏诗尝言:“东坡之诗,多以情胜,尤以与子由往来诸作为最。”可为此诗背景之佐证。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