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嘉嗜酒常引桓温发笑,徐邈醉语狂言曾使曹操生疑。
诸位只是未知酒中真趣罢了,我却时常体验酒至微醺的妙境。
风流雅韵自有高人赏识,通达孤介岂随流俗转移。
二位先辈英灵若在定当击掌称快,他们的子孙竟也有保持清醒之时。
以上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的翻译。
注释
1. 徐君猷:黄州太守,苏轼友人
2. 孟亨之:黄州通判,苏轼友人
3. 孟嘉:东晋名士,孟亨之先祖,以嗜酒闻名
4. 桓温:东晋大司马,孟嘉上司
5. 徐邈:三国魏尚书郎,徐君猷先祖,曾因醉言"中圣人"触怒曹操
6. 孟德:曹操字孟德
7. 中之:饮酒至微醺状态
8. 通介:通达与孤介
9. 二子:指孟嘉、徐邈
10. 独醒:反用《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上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戏谑笔调演绎历史典故,通过孟嘉、徐邈与徐君猷、孟亨之的古今映照,在幽默诙谐中暗含对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全诗巧用姓氏关联构建双重叙事,既完成对友善调侃,又展现苏轼"中和"的饮酒哲学,体现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的评析。
赏析
苏轼这首戏谑之作在幽默外衣下蕴含深意。首联巧妙运用姓氏典故,"孟嘉嗜酒"与"徐邈狂言"既扣合二位友人先祖轶事,又暗藏对其不饮酒的调侃。颔联"公独未知其趣尔"以惋惜语气制造反讽效果,"臣今时复一中之"则化用徐邈"中圣人"典故自况,在身份转换间完成幽默建构。颈联转出正论,"风流高人识"既赞二位友人品格,又自许知音;"通介随俗移"则揭示士人立身根本,与其《浊醪有妙理赋》"酒勿嫌浊,人当取醇"的哲学相通。尾联"二子有灵应抚掌"的想象,将古今人物共置时空舞台,"吾孙还有独醒时"更以屈原典故作反向解构,在历史对话中达成对现实困境的超脱。全诗在姓氏学的框架内展开文化叙事,展现苏轼将学问、幽默与人生智慧熔于一炉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通篇用姓故事,戏而不虐,足见雅人深致。”
2. 清查慎行《苏诗补注》:“‘臣今时复一中之’,用徐邈事而妙于融化,毫无痕迹。”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诙谐入妙,然‘通介’一联自见身分。”
4.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以先世酒人反衬今之不饮,滑稽中寓感慨。”
5.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用典如盐着水,的是东坡独擅。”
6. 王水照《苏轼选集》:“将友人姓氏与历史人物勾连,体现宋诗‘以才学为诗’特质。”
7. 木斋《苏东坡研究》:“‘独醒’语带双关,既指不饮酒,又暗含对时局的清醒认知。”
8. 朱刚《苏轼十讲》:“在黄州贬所仍能作此谐趣之作,可见其超然心境。”
9.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对‘中之’境界的推崇,反映宋代士人追求适度的生活美学。”
10. 张惠民《苏轼词学评论》:“尾联的灵冥想象,为诙谐诗注入神秘主义色彩。”
以上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