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日池水渐暖,鱼儿自在游弋,自得其乐;青翠的山岭上竹林幽静,鸟儿知晓归时,纷纷飞回巢中。不要说园中叠石堆砌的景致只是小巧之观,只需卷起帘幕,便能一览无余地望见壮丽的铜官山。
以上为【题陈公园】的翻译。
注释
1. 题陈公园:题写于陈姓人家的园林之中。“题”即题诗,古代文人游览名胜常有题咏之举。
2. 春池:春天的池塘。
3. 暖:指春天气温回升,池水变暖。
4. 鱼自乐:化用《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典故,表达鱼儿自由自在之态。
5. 翠岭:青翠的山岭,此处或指园中山丘或附近山峦。
6. 竹静:竹林幽静,渲染环境清雅。
7. 鸟知还:鸟儿知道归巢,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象征归隐之趣。
8. 叠石:园林中堆叠石头造景,常见于宋代私家园林,营造假山小景。
9. 小风景:指园中人工布置的小巧景致。
10. 卷帘看尽铜官山:卷起帘子即可远眺铜官山全景。“铜官山”在今安徽铜陵一带,相传为古代采矿铸铜之所,此处或为实指,或借地名泛称远处青山。
以上为【题陈公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陈公园所作,以简练笔触描绘园林春景,由近及远,从小景到大境,展现诗人开阔胸襟与超然物外的情怀。前两句写园中细节:池鱼自乐、竹静鸟还,体现自然和谐之美;后两句转折,指出虽园林布局精巧微小,但视野开阔,可尽览远处铜官山之雄奇,暗喻“小中见大”的哲理。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寓情于景,体现了苏轼善于在寻常景物中发现诗意与哲思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题陈公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四句两联,层次分明。首联描写近景,动静结合:“春池水暖”为静景中的动态变化,“鱼自乐”则赋予生命以愉悦情感;“翠岭竹静”是视觉与氛围的宁静,“鸟知还”则是动态的归飞,暗含时间流转与自然节律。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安宁祥和的春日园林图景。
后两句转入议论与视野拓展。“莫言叠石小风景”似回应他人对园林格局狭小的轻视,诗人却以“卷帘看尽铜官山”作答,将视线猛然拉开,从咫尺园林直抵远方群山,空间感顿然开阔。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不仅是视觉上的延伸,更是心境的升华——真正的风景不在大小,而在心灵能否容纳天地。
诗中蕴含道家“万物自得其乐”与儒家“仁者乐山”的思想交融,亦可见苏轼融合庄禅、超脱物我的人生境界。他在黄州之后屡经贬谪,却愈发能在细微处见广大,在困顿中寻自在。此诗虽题为“题陈公园”,实则寄托了诗人旷达胸怀与审美理想。
以上为【题陈公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淡而意远,景小而境大,足见坡公胸次”。
2. 清代纪昀评点苏轼诗时曾言:“此等小诗,看似不经意,实则经营独到,结句尤有吞吐山河之概。”(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选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山水诗时指出:“东坡善以寻常园林入诗,而能拓出宏阔之境,如‘卷帘看尽铜官山’之类,皆由心出景,非徒摹形者可比。”
4.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研究》中分析:“此诗通过空间对比,体现苏轼‘身居斗室而心游万仞’的精神追求,是其贬谪后期心态的微妙写照。”
以上为【题陈公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