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沙河岸边灯火通明,映得山色通红,歌声、鼓声、喧哗声与笑语交织成一片热闹景象。试问那些少年,你们的豪情壮志是否还在?看那头戴角巾歪斜、鬓发散乱如蓬草的模样,可还记得起初心?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望海楼:宋代杭州一带的名楼,位于钱塘江畔,登楼可望海潮,亦为游览胜地。
2. 沙河:此处或指钱塘江沿岸沙地河道,非实指某条名为“沙河”的河流,泛指望海楼附近的水边地带。
3. 灯火照山红:形容夜晚灯火辉煌,光芒映照得山野通红,极言游人众多、气氛热烈。
4. 歌鼓喧呼:歌声与鼓乐声交杂,形容欢宴游乐之盛况。
5. 少年心:指少年人特有的豪情壮志、进取精神与理想抱负。
6. 角巾:古代士人所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常用于便装或闲居时佩戴,象征文士身份。
7. 攲侧:倾斜不正,形容头巾歪戴,姿态随意。
8. 鬓如蓬:鬓发散乱如蓬草,状其不修边幅、放浪形骸之态。
9. 为问:试问,含有探询、反思之意,并非单纯询问。
10. 晚景:傍晚的景色,亦暗含人生晚年或时光流逝之感。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中的一首,通过描绘傍晚时分望海楼周边的繁华夜景,反衬出诗人对青春激情与人生理想的追思与叩问。表面写景写人,实则寓含深沉的人生感慨。诗人以“少年心在否”一问,既是对旁人的质询,更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体现出其历经宦海沉浮后对初心是否犹存的深刻自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鲜明,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畔夜游图:灯火、山色、歌鼓、笑语,构成热烈喧嚣的世俗画卷。然而在这繁华背后,诗人突然插入一句“为问少年心在否”,如冷水泼面,使诗意陡转,由外在热闹转入内在沉思。这种对比手法极具张力,凸显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关注远超感官享乐。
“角巾攲侧鬓如蓬”一句,既是写实——描绘某个醉酒狂放的少年形象,也是象征——暗示纵情声色者已失初心。角巾本为文士标志,今则歪戴,象征礼法与志向的失落;鬓发如蓬,则见其形骸放浪。苏轼借此形象发问,实则是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叩问:在纷繁世事中,人是否还能守住最初的信念?
全诗仅四句,却层次分明:前两句写景铺陈,后两句抒情点睛,结句以形象作答,含蓄深远,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意象”结合的特点。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以乐景写哀,以闹衬静,‘少年心’三字,乃全篇眼目。”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鬓如蓬’三字,写出颓唐气象,而‘心在否’一问,令人竦然。”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苏诗往往于嬉笑中寓感慨,此首尤显。灯火歌鼓,皆过眼云烟;惟‘少年心’三字,千古共叹。”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借少年醉态反衬自身清醒,表面调侃,实则悲悯,见东坡晚年对人生执着与幻灭的复杂体悟。”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