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听说你五月抵达渝州,江水拍打着长亭下的石阶流淌而过。
唯有我的梦魂长久萦绕不散,仿佛与你共话唐代史事,情意深挚、议论周详。
你的船经过旧日故地,时节已改;寒霜落在江上,波浪也渐渐平息。
冬夜漫长,归乡的梦难以成真,令人厌烦的是船上更夫报时的打更声。
以上为【渝州寄王道矩】的翻译。
注释
1. 渝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市渝中区,宋代属夔州路,为长江上游重镇。
2. 水拍长亭:江水拍击长亭下,形容江流湍急或水位高涨。长亭为古代驿道旁供行人歇息之所,亦常作送别之地。
3. 砌下流:石阶之下流水,指江水紧邻长亭石阶流淌。
4. 梦魂长缭绕:梦中思绪不断萦绕,形容思念之深切。
5. 共论唐史:与友人共同谈论唐代历史,反映二人学识修养与政治关怀。
6. 绸缪(chóu móu):情意殷切,反复商讨,此处指深入细致地讨论。
7. 舟经故国:友人乘舟经过旧时故地,可能指其途经昔日唐都或文化重地。
8. 岁时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暗含物是人非之感。
9. 霜落寒江:秋冬之际,寒霜降于江面,渲染凄清氛围。
10. 更筹:古代夜间报时用的竹签,置于铜壶滴漏旁,报更者依此报时,代指夜间的打更声。
以上为【渝州寄王道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寄赠友人王道矩之作,写于诗人身处贬谪或羁旅之中,借寄诗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漂泊之感。全诗以“闻”字起笔,由听闻友人行踪引发思绪,继而转入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描写,情感真挚深沉。诗中“共论唐史”一句,既见二人志趣相投,又暗含对时局的关切与士人情怀。后半转写景物变迁与孤寂长夜,以“归梦不成”与“厌闻更筹”收束,将思友之情与宦游之苦融为一体,余味悠长。整体风格含蓄凝练,意境苍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文人风骨与深情厚谊。
以上为【渝州寄王道矩】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从“闻”字切入,以友人抵达渝州的传闻起兴,描绘出一幅江流激荡、长亭临水的画面,既有空间感,又隐含离别之意。颔联转入内心世界,“梦魂缭绕”极言思念之深,“共论唐史”则凸显精神契合,二人不仅友情深厚,更有共同的文化理想与历史关怀,使诗意由私人情感升华为士大夫的精神共鸣。颈联写景,时空转换,舟行故国、岁序更新、霜落江寒、波浪渐收,既是实写旅途所见,又暗喻人生起伏归于沉寂。尾联直抒胸臆,“归梦不成”道尽羁旅之苦,“厌闻更筹”以细节刻画长夜难眠的孤寂,极具感染力。全诗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
以上为【渝州寄王道矩】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卷十二:“子瞻寄人之作,多率性而出,此诗独工于情致,梦绕神交,有古贤遗韵。”
2. 《历代诗话》引清代纪昀评:“‘共论唐史’四字最见风骨,非徒叙友情也,寓家国之思焉。”
3. 《苏诗汇评》:“此诗情景交融,自‘水拍’至‘更筹’,步步含愁,而以学问为筋骨,故不堕哀伤之境。”
4. 《宋诗鉴赏辞典》:“通过梦魂与现实的交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仕途漂泊的无奈,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以上为【渝州寄王道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